受益良多读书输出健身新技能Get & 自控力

真正的教养,无非就这6点

2017-08-11  本文已影响3937人  陪你读书_
《真正的教养,无非就这6点》

文|麦家理想谷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

/

作家麦家在《非虚构的我》中写道:“人生的‘大东西’是不可求的,我们能求索的只能是一些‘小东西’,比如知识,比如道德感,比如待人接物的常理、常道,看待荣辱的心情、心态。”

从这里也可看出,其实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情,反而是一个人真正应该在意的。而这些小细节往往也体现出一个人真正的教养。

在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中,越来越觉得,一个人的教养,就是他最好的名片。

注意仪表仪态

有一次,叶淑穗和朋友一起去拜访周作人。

走在周作人家门口的时候,轻轻地敲了几下门,门开了。

开门的是一位戴着眼镜、中等身材、长圆脸、留着一字胡、身穿背心的老人。

他们推断这位老人可能就是周作人,于是说明了来意。可这位穿背心的老人一听对方原来是来拜访周作人的,就赶紧说“周作人住在后面”。

于是,叶淑穗和友人就往后面走,但是打开门后,对方却说周作人就住在前面那排的房子。

他们只得转回身再敲那个门,来开门的还是刚才那位老人,说他自己就是周作人,不同的是,他穿上了整齐的上衣。

信守承诺

上次见到一个老同学,这个同学是属于非常热情的那种,见到我之后,就说:改天请你吃饭啊……

说话间,她遇到了一个前同事。

两个人寒暄了几句,她又说了一句:改天请你吃饭啊。

对方笑了一笑,然后尴尬地说道:“改天是哪天啊?”

我当时一愣。

是啊,改天是哪天?

我们经常会这样说:改天请你吃大餐啊,改天请你喝下午茶。

而大多时候,这样的承诺从未兑现,好像一张空头支票。

我们身边,有些人在生活或工作上经常不负责,许下各种承诺,而不能兑现承诺,结果给别人留下恶劣的印象。

谨慎承诺,许诺以后就一定要履行承诺而不能失信于人,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问题。

有了承诺,就应该努力做到,千万不要乱开“空头支票”,不然不仅伤害了对方,还会毁坏自己的声誉,使自己深陷一个尴尬的场景。

当你立下承诺,不管它是大是小,都应该全心全意地去履行,这样才算得上是一个守信的人。

一个人不信守承诺,就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彼此交往最重要的前提。而信守承若,恰恰是最基础的教养。

顾忌他人感受

陈丹青曾经说过这样一个小故事,让人印象颇深——有一次他正在上厕所,一个仪表堂堂的青年,大概二十四五岁的样子,是个研究生,非常帅的小伙,立刻跑过来站在我后面大声说:“你是不是陈老师?我是从江西来的,你在江西插过队,我要跟你照个相。”那时的尴尬场面,简直可以用惊慌失措来形容。

“我当时非常尴尬,因为我正在撒尿。”

等到陈丹青出了厕所,青年研究生早已准备好了照相机,就在厕所门口把陈丹青像人质一样一把夹住,不由分说就拍照。

这种情况陈丹青说不止一次遇到——虽然并不是每次都在撒尿——但一上来就拍照,拍完就走,然后跟人说:你看!我跟陈老师合影。

陈丹青认为,我们小时候,所有大人都不许我们这样对待人,可是如今变成大学里司空见惯的事情。不是对我一个人,所有他们认为有价值的或必须认识一下的,都这样,行话叫做“混个脸熟”——这就是没教养。

先入为主,毫不顾忌当事人的感受,身边这样的人太多了,与人相处,最基本的礼仪就是要谈吐举止间不让人感到难堪。

生活不是江湖,不让人难堪的教养,比直来直往的真性情更难。

礼貌

在马路上等红绿灯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些仪表堂堂、西装革履的年轻人,一边对着客户卑躬屈膝,一边却对着路边的清洁工人大声呵斥,丝毫没有尊重的意思。

这也令人想到木心先生曾说的,有教养的上流人士,对车夫、浴室侍应生、任何传递物品的人,从来不会敷衍搪塞。

当然,在饭局上更是见人品,见教养。

有一次,听到邻座的客人一边和饭局上的客人谈笑风生,可是接起家人的电话之后,口气却非常不耐烦,:“不正忙着嘛,吃完就回。”未说两句,就匆匆挂掉。

忙什么呢?忙着说些无关紧要的话,却没有耐心听家人多说两句。

往往饭桌见人品,一顿饭看出一个人的修养。

在不经意间,很多细节早已暴露了你的真相。

首富李嘉诚在饭局上,对待佣人永远是彬彬有礼。不管对方身份阶级如何,李嘉诚永远是一副谦卑的样子,对待端茶倒水的佣人更是时常说感谢。

理查德·斯蒂尔说过: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正直的品质。

尊重

无论在饭店还是火车上,熊孩子都成了“地头蛇”。

由于缺乏管教,熊孩子不仅大声嚷嚷,而且经常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

有一次,我在回杭州的车上,一个熊孩子正学习一个残疾的老先生走路,他的父母还在边上拍手叫好。

这样的行为简直是令人难过。不怕没教养的家长,就怕没教养的家长教出的孩子,青出于蓝胜于蓝。

想起曾经冯友兰先生的作为,就不得不感慨,现代人离真正的教养真是越来越远。

有一次,冯友兰坐火车回乡,遇到了邻座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年轻人。

这个年轻人正是历史学家顾颉刚。

由于路途遥远倍感无聊,邻座的顾颉刚就主动和冯友兰打招呼:“你好,你也……是……是去苏州的吗?”

冯友兰转过脸看着顾颉刚,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着点点头。

“出去……求学的?”顾颉刚继续找话。冯友兰怕一开口会产生误会,仍是微笑着点点头。

这时,坐在顾颉刚不远处的一位同行朋友看不下去了,他气冲冲地跑来责问年轻人:“你这个人怎么回事?没听见他正和你说话吗?”

冯友兰没有理他,只是一个劲儿地微笑着。

顾颉刚伸手示意朋友不要为难对方,于是就此作罢。

当他们快到上海站准备下车的时候,顾颉刚突然发现,冯友兰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一张字条:

“兄弟,我叫冯友兰。很抱歉我刚才的所作所为。我也是一个口吃病患者,而且是越急越说不出话来。我之所以没有和你搭话,是因为我不想让你误解,以为我在嘲笑你。”

学会爱人

2008年那场从天而降的巨大灾难,令无数人不忍回忆。彼时,麦家正在那个惨绝人寰的现场。

他每天带着孩子去公路上看一辆辆赴灾区赈灾的车辆,他希望孩子能加深印象,什么是灾难,什么是生死,什么是爱。

那时,麦家问孩子,“你为灾区做了什么?”

孩子说,已经在学校捐了25元的零花钱。

问孩子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孩子回答因为全班人都捐钱了。

麦家说:“你是不是可以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

孩子嘴上答应了,但是几天都没有行动。

后来,麦家准备把自己刚得的5万稿费捐了。问孩子愿意不愿意,孩子说,这是你的钱,你想捐就捐呗。

麦家告诉孩子其实你的钱更多,你愿意不愿意捐。(麦家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起,每年生日给孩子存一万元,计划是存二十年,算是将来给他做创业基金)孩子当时大声说:捐!捐!捐吧!很爽快。

只是,麦家知道当时孩子还没有概念,他不知道十几万是个什么数字,对他、对家人是个什么状态。

后来,麦家真的把这些钱加上自己的稿费都拿去捐了。那时候,朋友家人都觉得这样做太冲动,太高调。甚至对麦家而言是个反常态的事情。

但最后还是一意孤行,麦家当时想的就是:我想给孩子种下一个强烈的记忆,让这个记忆去教育他,激励他,将来要去传播爱。我深信,只有他学会了传播爱,他才会等到更多的爱。

时间很快,一年之后,孩子突然跑来告诉麦家,他想把自己的小书拿去学校做义卖。得到的钱全部捐给灾区。

当时,麦家完全没有想到孩子会主动提出这样的想法,他的内心是一片温暖……

麦家说:人到中年,经常回顾自己走过的路。发现人生的诸多困难或是问题都是因为过于爱自己造成的。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一个“独”字让他们变得万分金贵,时时、事事、处处,总是在接受别人的爱,爱自己的权力被过分地放大、夸张,爱别人的心理和能力都受到限制。

而传播爱,学会爱别人,是教养最好的体现。

接受的教育多,学到的知识多,并不代表就具有教养,只能说是有文化。

而文化若不与优秀的品格结合,就永远成为不了教养,只能是一种低劣的文化。

教养就是使他人感觉舒服,使自己受尊敬的礼仪。

一些小建议:

01.

别人给你倒水时,不要干看着,要用手扶扶,以示礼貌。

02.

别人对你说话,你起码要能接话,不能人家说了上句,你没了下句,或者一味地说着啊啊啊、是是是。

03.

吃完饭退席时说:“我吃完了,你们慢用。”

04.

吃饭要端碗,不要在盘子里挑拣,不要拿筷子敲碗。

05.

最后一个进门要记得随手关门。

06.

洗了手不要随意甩手,水会甩到人家身上,很不礼貌。

07.

不揭别人的短处。

08.

屋里有人的时候,出门要轻关。

09.

有礼貌应该是对所有人,无论是上司、长辈、餐馆服务员或是路边捡垃圾的老者。

10.

递刀具给别人要记得递刀柄那一端。

11.

去别人家里,不要坐在人家的床上。

12

盛饭或端茶给别人时,如果中间隔了人,不要从别人面前经过递,而要从别人后面绕过递。

13.

擦桌子的时候要往自己的方向抹。

14.

不随地吐痰扔东西,如果没有垃圾箱,就拎回家扔垃圾筒里。

15.

如果是弹簧门,不管是拉还是推,请先出后进。如果身后有人应主动把门扶好,防止门弹回拍到别人。别人为自己开门一定要说谢谢。

16.

做事情要适可而止,无论是狂吃喜欢的食物还是闹脾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