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讲堂39. 历史人物、典故小说

老子|第65章 愚民政策

2023-06-09  本文已影响0人  龙门村夫

【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本章和第三章,大概是历来被认为是老子“愚民”思想的来源。任继愈说:“这一章表述了老子的愚民主张,认为人民的知识多了,就不易统治,老百姓越无知越好。这和三章讲的对待人民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的观点一致,可互相补充。历代统治者,对老子的这一主张很欣赏,基本上是照着办的。”(任继愈《老子绎读》)

不仅老子被认为建议统治者采取愚民政策,历史上也有很多人认为孔子也是采取愚民政策的。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对这句话的理解,绝大多数人是按统治者尽可以按自己的意志统治人民,但不能告诉人民为什么这么做来理解的,但是,由于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因此,对这句话的句读也就不同,意思也就不同了。比如,如果句读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可以理解成如果百姓能听从政府的,那就不要再管他们;如果不能听从政府的,那就让他们明白道理(从而跟着政府走)。

《大戴礼·虞戴德》记载鲁哀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

圣人之教于民也,以其近而见者,稽其远而明者。天事曰明,地事曰昌,人事曰比两以庆。违此三者,谓之愚民。愚民曰奸,奸必诛。是以天下平而国家治,民亦无贷。居小不约,居大则治,众则集,寡则缪,祀则得福,以征则服,此唯官民之上德也。

孔子认为,圣人教化百姓,要用百姓身边人、身边事,教给他们大道理。天道揭示自然的万象,叫做“明”;地道养万物,叫做“昌”;人道就是配合天道、地道而安泰祥和。违背了天道、地道、人道的,叫做愚弄百姓。愚弄百姓,就是奸邪;奸邪的人一定要加以诛戮。这样,天下太平,国家安定,百姓也就没有了过失。积蓄少而不穷困,积蓄大而能平治,百姓多而能安乐,百姓少而能安祥,以此祭祀便得到神的降福,以此征伐便能将叛逆降服,这是治理百姓的最高道德。因此,这样看起来,孔子便不是提倡愚民了。

如果我们结合老子以前说过的话,便也可以正确理解老子的意思了。老子曾说,大道以及掌握了大道的圣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等。在孔子看来,愚民的本质是统治者违背天道、地道、人道,玩弄权谋,愚弄百姓,而这也是老子反对的。有人认为历史上评价老子愚民、搞权诈,盖以宋儒程颐、朱熹为最(汤漳平、王朝华译注《老子》)。程颐说:“老氏之学,更挟些权诈……大意在其愚民而自智”(《二程集》);朱熹说:“老子一书的意思都是如此,他只要退步不与你争……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朱子语类》)。程朱之论,实不足取也。

回到本章,老子的本意是统治者少点心眼,少点权谋,也不要用这些东西治国,你用这些东西治国,就是坏了国家,也把百姓教坏了。不要让百姓学会玩心眼,而是要愚朴一些,实诚一些。“愚”的意思多样,但圣人们多用来指朴素的、原始的、返璞归真的意思,“愚,戆也”(《说文》)。老子自己曾说“我愚人之心也哉”(第十章),《诗经·大雅·抑》有“人亦有言,靡哲不愚”的句子,意思是,古人说了,聪明人都是一幅愚人的样子。《论语》记载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高柴“柴也愚”(《论语•阳货》),是说高柴有点质朴、不像别人那样心眼多。但孔子在别的场合也曾说:“古之愚也直,今之愚也诈而已矣。”(《论语•阳货》)古代的人虽然愚,但正直而无弯曲之心;现代的愚人,却无知妄作,心存奸诈。孔子在这里当然不是说高柴。

王弼注《道德经》说:“明,谓多见巧诈,蔽其朴也。愚,谓无知守真顺自然也。”河上公注《道德经》说:“谓古之善以道治身治国者,不以道教民明智奸巧也,将以道德教民使质朴不诈伪也。”因此,本章的“智”,不是真的聪明智慧,而是指统治者那些权谋之术,老百姓那些小心思、小聪明。柳宗元《非国语上·料民》中说:“君子之谏其君也,以道不以诬,务明其君,非务愚其君也。”明其君,就是使其君明白大道,而不是用错误的、愚昧的说辞愚弄他的君主。

老子认为,由于统治者以智治国,而民众巧以应付,所以奸伪丛生,天下大乱,“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第18章),提出要“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第19章)”。老子的本意,不是搞愚民政策,而是主张去除奸智,提倡诚朴。他认为,统治者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和人民,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和人民的福泽。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准则,恒久懂得并正确掌握这个准则,就叫做“玄德”。玄德是深邃而又悠远的,是和万物之理相反的真朴状态,然后才能达到大顺的境界。关于“大顺”的境界,参看第八十章的解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