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文社科

林徽因:我喜欢你不慌不忙的坚强

2018-06-17  本文已影响194人  青梅姑娘0418

曾几何时,林徽因这个名字就深深的刻在我的脑海里,我无数次的想象,这位学贯中西,文理兼通的女子是何模样。当然,查找她的照片并不是件难事,我想寻找的是她的内心,她的精神。太多的人,想起林徽因,第一反应是她与徐志摩那段儿不清不楚的婚外情,还有她与梁思成结婚后,仍无怨无悔的追随,并终身为她不娶的哲学家金岳霖。因此很多人提及林徽因,都会用一些不好甚至不堪的词语来形容她。在此,我不想对这些言论进行评判。但我想说,与其对其情感甚至人格进行抨击,为何不用相同的时间,去探讨一下,为何她会受如此青睐。至此,我在本文中仅结合自己对林徽因的认识和近期读的两本关于她的书,一本为《世间曾有林徽因》此书为她的生平。另一本为《最美不过林徽因》此书为她代表性文学作品的收录。仅以此为基础,进行真实且浅陋的描述与思考。

                                                                    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若想揭开林徽因的面纱,就要从她的家庭背景和生平经历开始写起。林徽因的爷爷是光绪年间的进士,从这就不难找出,林徽因身为一个女孩儿,生在当时的年代却可以和男孩子们一样读书受教育的根本原因了。追溯家庭因果,最少要从三代看起。开明的家长,深厚的家学渊源,是成就璀璨的林徽因不可磨灭的要素之一。其父林长民也是博览群书,眼界开阔。在杭州学校毕业后,又赴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法律,善诗文,工书法。

林徽因的启蒙教育是在她五岁的时候,其学问深厚的大姑开始教授。而且林徽因很早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她在16岁时就随父亲到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等地游历,后在伦敦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圣玛莉学院学习。回国后,19岁那年,进入英国教会般的培华女子中读书,毕业后考取半官费留学。20岁,就可以为来华的印度诗人泰戈尔进行随行翻译。写到这里,我不禁感叹,20岁的你我那时都在做些什么?大多数这个年纪的青年,都刚刚卸下应试教育的压力,畅游在大学的美好生活中,而且就算是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二三年级也达不到随行翻译的程度。小小的年纪就如此优秀,除了林徽因天资聪慧和踏实刻苦外,家庭的熏陶和支持是功不可没的。

回国与梁思成相爱后,又随梁思成赴美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耶鲁大学。与梁思成结婚后,又同梁思成一起考察中国的古建筑,先后去过河北正定、山西汾阳、河南洛阳、开封、山东历城、章邱、泰安、济宁、陕西西安、长安、临潼、户县、耀县、五台山、昆明、云南、四川、西康,遍布全国两百多座城市。直至因肺病复发,卧床休息,才算暂告一段落。与梁思成一起完成的建筑学代表作有《中国建筑史》《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在晚年时期设计了我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在久病榻前,尽自己所能挽救了濒于停业的景泰蓝传统工艺。51岁病逝于北京同仁医院。

如果说,家庭的支持和熏陶成就了林徽因的前半生,那么后半生一定是梁思成赋予的。如果没有梁思成的成全,她的建筑梦不会顺利实现,如果没有梁思成的陪伴,她的一生不会如此完整。虽说很多女性可以独立的完成多数重要的事情,可以走向成功,但在婚姻这个组合中,夫妻双方就是一对儿去对抗现实生活的搭档,如果搭档不支持,想要走的很远很快,除非你甩掉他,否则这是件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关于爱情:林徽因的母亲是林长民的二夫人,即不懂得琴棋书画,也不懂得操持家务,因此林长民只是礼貌对待,并非爱护有加。后来其妹妹夭折后,其父又娶了三姨太,我们都可以想象那时,林徽因的母亲会受到父亲何等的冷落。而那时的林徽因还是个孩子,一个孩子就在长辈们的爱恨纠葛中成长,必定在其内心留下了创伤。但,也使林徽因的思想比同龄的孩子成熟。试想,一个16岁,情窦初开的姑娘,遇见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为了她废寝忘食,甚至抛妻弃子,这样炙热的爱,怎是一个花季少女可以用理性分辨是非的,但也许就是在这样复杂家庭环境中的生活,让她懂得了,简单的爱才是幸福的,她不想自己可以选择的后半生,仍然被斩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所纠缠,更不想因为介入别人的家庭而毁掉自己的一生。另一方面,林徽因从小跟随父亲游访各国,博览群书,她自然懂得自己的未来还会遇到更好的男人,会有更好的选择,这就是富养女儿的优点之一。因此,她断然拒绝了这段看似美好的爱情。

命运怎会慢待这样尤物般的女孩儿,在她随父亲回国后不久,就遇到了在各方面都和他般配的梁思成。梁思成也是书香门第之后,也同其父梁启超一起游历学习,并且擅长小提琴,热爱运动。这样阳光般的男孩,当然是林徽因的不二选择。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爱情能够迅速升温并很快订婚的另一个外部因素,就是双方父母的支持。门当户对虽然有其狭隘之处,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爱情和生活是两件事情,在此不进行深入探讨

关于事业:谈及林徽因除了扑所迷离的爱情,当属是建筑了。建筑是林徽因倾其一生的事业,并且做出了很大的成就。如果说,她流芳百世的原因,有百分之三十源于家庭的支持和培养,那其余的百分之七十,一定归功于她自身的努力。林徽因在青春懵懂时,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并为之付出一生。

在她十几岁随父亲访学欧洲时,由于父亲工作内容是与工业革命时期有关,不是林徽因的兴趣点,所以更多的时间里,她都会跟房东太太在一起。房东太太是一位职业女性,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建筑设计。当时国内的女性,几乎都是家庭主妇,她第一次见到女性也可以挣脱家庭的樊笼,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她见到房东太太经常伏案工作到深夜,但从不焦躁疲惫。这更加激起了她的好奇心,她在想:“是什么可以让一个女人忘记时间,忘记家庭,废寝忘食,不辞辛劳的忙碌。”于是,乖巧的林徽因借来了她可以读懂的建筑书籍,于是就这样一发不可收拾地她爱上了建筑学,这种爱不是简单的喜欢,在林徽因的眼里建筑学是美的,每一个生硬的线条都是美轮美奂的,每一颗冰冷的钉子都具有生命的气息。

前文我提及林徽因的成功与梁思成的支持和帮助有关,那么在这里,我也很负责任的说:“没有林徽因的坚持,也不会成就彪炳千古的梁思成。”当年,林徽因和梁思成相爱时,他们俩人只是心心相惜,但并不知道自己以后的路该怎样走。当时的梁思成根本不知道建筑学是什么,完全没有概念,是林徽因的介绍,使得梁思成走进了建筑,并逐渐走向了成功。

林徽因是一位极其热爱工作的人,是她开辟了中国人为自己的国家撰写建筑史的先河。但这项伟大的工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女人来讲更为明显。撰写建筑史是需要精确的数据和图纸为参考资料的,而这些都需要实地考察才可以得出。于是,本来就有很严重肺病的林徽因跋山涉水于祖国的各个角落,勘探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勘探考察,搜集第一手资料不是游山玩水,闲情漫步,很多古建筑都是在杳无人烟,工作难度很大的地方。梁思成在考察应县木塔时,从塔顶到塔刹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以攀援的地方,梁思成硬是靠着臂力登上塔刹测量,这项工作的难度及危险性真的很大。并且林徽因和梁思成所考察之地,都是风餐露宿的。在云冈石窟考察对北魏建筑的石刻艺术时,林徽因卖命的工作状态被当地的农民看在眼里,都由衷的称赞这位“女先生”。她对工作的热情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的,在她即将离开人世的日子里,即使肺结核病复发,虚弱的只能躺在病榻前,也会吩咐学生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她自己还是要亲手处理核心工作的。就这样,凭借着多年对建筑事业的热爱,林徽因对中国的古建筑有了独特深入的观点。她认为:“中国建筑的缺憾之处并不像外国人所形容的‘布局沉闷单调’,而左右对称的平面布局正是中国建筑的主要特征。而弱点之处则是在于匠师们对于木材的使用。”这样的见解只能是思维独立并专业性很强的人能够提出的,林徽因是具备这样素质的。

                                                                    三、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林徽因的这一生是幸福的,从她的文字里我能够感受到她对生活的热情,对未来的期待。在小说《钟绿》里,我看到了一个对自由的向往,一个不被世俗所累敢于遵从自己内心声音的美丽女子。在散文《窗子以外》我感受到了她对待外物的一种睿智,她能发现生命中一直出现在身边若即若离的状态。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我看到了一颗炽热如火的女子,大胆表达爱意的勇敢。无疑,林徽因的这一生是幸福的

文末,我简单的谈一下,出现在林徽因短暂一生中的三个男人。当然,无论是出于礼貌还是出于身份,我都没有资格对他们进行评论,只是简单的谈一下我的感受。毫无疑问,梁思成是同林徽因最般配的那个人。但未必是爱意最浓的。梁思成在林徽因去世十年之后依旧迎娶了自己的学生为妻。金岳霖是对她用情最深的那个人。先不提她因林徽因终身不娶,只简单的一件事。在林徽因去世多年后,在他八十多岁时,忽然大摆筵席,将所有亲朋好友都招来,只是为林徽因庆祝生日,这足可以感知他对林徽因的爱已经砸碎了镶在骨头里,糅碎了溶在血液里。徐志摩是走进林徽因内心深处的那个人。徐志摩的才情不断的影响着林徽因,是他唤醒了林徽因的文学才华,是他点燃了林徽因的爱情。他的离世也是因要去听她的演讲而遇到飞机失事。林徽因的这一生从未忘记过徐志摩,在她的弥留之际,唤来了徐志摩的儿子,以解相思之苦。

我个人是很崇拜她的。她的故事,我会一直去寻找,去品读,去学习,去努力

愿这世上所有的女子都可以像林徽因一样在不慌不忙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生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