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会计
一、本质→标准的思路
如果这个问题直接抛出来,我们会感到诧异,有些摸不着头脑。两年的工作中,我断断续续地在思考会计/财务工作的一些问题,那些问题都逃不开这个内核。
在学术上,关于会计本质有着“管理活动论”与“信息系统论”的讨论。两种理论之间的争论繁多,但它们无疑都有着合理性。有句朴素的话好像道出了真理,好会计要“管好钱,管好账”。“钱”和“账”抓住了会计的核心要素。
会计关注的是资金活动,资金活动贯穿于企业运营的全流程,会计以资金活动为视角全面介入了企业的管理活动。所以,会计本身具有管理的职能。会计以账/表的形式将企业的资金活动予以呈现。资金活动转化为财务信息,而账/表则是表达这些财务信息的形式。所以,会计也是一个信息系统。
财务信息形成的会计流程可以划分为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环节。不过,“管好钱,管好账” 显然还是过于宽泛,让人难以下手。想来想去,还是这个“好”字太难理解。什么叫“好”?怎么样才称得上“好”?
二、目标/效果的思路
上面的思路没有理清我的困惑。细细琢磨,那种思路意图从本质出发,然后得到标准。而我发现,对会计追究个“本质”恐怕是难以实现的。观察的视角决定了观察的结论,屁股决定脑袋。
管理是实践的科学,会计也是从实践中发展而来的。现实实践是目标/效果导向,不是动机/本质导向。换个思路,从会计的要实现的目标/效果来看,“好会计”的标准可能会变得更容易找。
企业的运营是生存和发展两大主题的结合。生存是保守型的,维持企业不亏损、不破产的底线,发展的进取型的,实现企业规模的扩大与经济效益的提高。稻盛和夫的《经营与会计》中提出会计的使命在于两条:1、防止舞弊;2、帮助企业提高效益。防止舞弊是防守型的使命,而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则是进取型的使命。在此基础之上,稻盛和夫提出了会计七原则:
1、现金流经营原则
2、 一一对应的原则
3、 筋肉坚实的经营原则
4、 完美主义的原则
5、 双重确认的原则
6、提高核算效益的原则
7、 玻璃板透明经营的原则
对这七条原则做一个分类,归于为了防止舞弊的是2、5、7条,归于帮助企业提高效益的是6条,第1、3、4条并不能清晰地归于为了防止舞弊或帮助企业提高效益,其建立的基础是稻盛和夫追求企业经营本质的探索。
总结普遍性的目标/效果思路,其实现路径是目标/效果→原则→方法/措施。整个路径中最为困难的是形成原则→方法/措施的链条。此链条就是知与行的链条,理论与实践的链条。理论和方法不是一回事,理论的逻辑和现实的逻辑不是一回事。用理论的逻辑解决现实的问题容易陷于浮夸,用现实的逻辑总结理论的问题容易陷于肤浅。
三、“如何当一个好会计”的落脚点是“当”
原则的落地需要借助于方法/措施,“如何当一个好会计”的落脚点是“当”。“当”是一个动词,只有“当”才能推动原则转化为方法,只有“当”才能将方法落实为行动。“当”的首要原则便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脱离现实空谈标准是没有意义的。脱离企业现实与目标谈“好会计”的标准只能陷于空谈。
要实现好这个“当”,以下思路可能是有益的:
1、 目标的多样化与标准的单一性相统一
目标肯定是多样化的,越是高层的目标越是多样化。多样化与有所重点并不冲突,现实的情况可能是多样化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目标。选择就是有所取舍、战略就是有所取舍。要取的是什么,能舍的又是什么?在不同的时期,答案显然是不同的。
稻盛和夫提出的会计的两条使命也不是完全一致的,但正是这种多样性赋予会计生命力。防止舞弊客观上有复杂流程增加成本的影响,提高企业效益则是最大化收益/成本比。两者的冲突如何取舍在乎一心,这个度的把握考验着企业领导者的智慧。
2、 扁平化的层级结构
一般而言,企业都是金字塔型的结构,这种结构有利于明晰权责利,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为尽量避免层级太多造成机构臃肿、信息的失真与效率的降低,现代企业一般追求的是扁平化的层级结构。其层级应该是基于岗位的,而不是基于人的。越是高层岗位,其目标越是多样化,其作风越是显得“感性化”。越是基层岗位,其目标越是单一化,其作风越是显得“机械化”。
这种结构应该是与企业多样化的目标相适应的。相互冲突的目标分配给不同的岗位,这应该是职责划分的一个基本原则。这种冲突可以体现为利益、程序和价值观的冲突及其结合。
3、 分工与专业化:分工→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
分工是提高效率的根本,这是亚当斯密告诉我们的真理。现在社会的分工趋向细化,这是细化初始是基于人或岗位的。我认为基于岗位的分工的更具人性化。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会计有着翻天覆地的影响。会计与信息的结合给现在企业管理带来更具想象力的前景。信息化的流程应该是这样的:
分工→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
这个流程中越是靠前的项目对实施的效果的影响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