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沭阳,紫藤花开

穿越历史的紫藤情结

2018-08-07  本文已影响27人  愿美好的记忆不要随风飘逝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这首古诗对于今天八九岁的学童来说,几乎没有不熟悉的。它描绘了夏日林中一个牧童想要捕捉知了的画面,栩栩如生,现在读起来依然不觉得生疏。这首诗的作者就是清朝著名的文学家、性灵派的代表人物袁枚。

袁枚

提起这位随园老人,大家并不陌生。他不仅是位文学大师,而且懂得生活、会生活,是个生活的艺术家。和苏东坡一样,袁枚也有个嗜好,那就是吃。简单来说,这类文人中的性情者多半是“吃货”。一本《随园食单》从出世以来几乎让所有的吃粉顶礼膜拜,不得不说它的影响之大。

除去《随园食单》,这位老人留给后世的实物还有《随园诗话》、《子不语》等文集手札,另外就是他在南京小苍房山的一座园林——随园。这些都是为大家所熟知的。除非是有缘人,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原来在这个世界袁枚还留下一件礼物,这就是沭阳老县政府(今紫藤花园)的紫藤

沭阳城270年紫藤

乾隆八年至十年(1743-1745),袁枚在沭阳做父母官,这株紫藤就栽种于那时,时至今日,它已经穿越了270余年的历史了。据说,当时人们盛传县衙府邸有龙脉,为了印证这个传说,袁枚和一众官员前去沭阳西乡新桃翰林院编修胡简敬(康熙时期人)家,在那里的祖传花园内精心挑选了一株紫藤和一棵槐树苗,回到府衙栽种。懂得生活的人对自然草木是十分爱重的,更何况标榜性灵的随园老人呢?

谁言作令少公余,沭地真堪奉板舆。

四季种花官荷锸,六房如水吏钞书。

这首小诗就是袁枚写给紫藤的,可见诗人当时心情的闲适、愉悦。 没成想,这株紫藤竟然心领神会,和这首诗歌一起,穿越了百年历史,在沭水河畔生根发芽乃至开花。每年暮春,紫藤花开,淡紫色的芬芳嗅入鼻端,沁人心脾,袭人的晚风是否还能在历史的记忆中想起这缕紫色的清香?

袁枚虽然在沭阳只做了三年县令,但很受沭阳本地绅士吏民的喜爱。临别沭地情依依,吏民争相送别,有诗为证。“五步一杯酒,一步一折柳。使君乘四行,吏民攀车走”。送别送到这个程度,不得不说,袁枚这个父母官当得很成功。为官一方,不仅业务做得棒,更妙的是这个人赢得了沭阳的民心。如果他生活在今天,估计全沭阳都是他的死粉。而且这样的人,在沭阳的朋友肯定少不了,吕峄亭就是其中一位。

乾隆五十三年(1788),这位古稀老人可能正躺在随园内休憩,这时沭阳名人吕峄亭突然来访,想邀请他故地重游(这里纯属想象)。对于生活过三年的地方,怎能不留恋呢,何况那里还有一株亲手栽的紫藤呢?据说,当时迎接这位曾经的父母官的场面不可谓不让人动容。为了迎接他,沭阳当地的吏民士绅摸黑爬了起来,并且大多徒步行走了30余里,其中不乏有些上了年纪的人,等到郊外的时候,估计天已大亮了。古人送行一般十里就够了,沭阳人的诚意至矣。后来,袁枚自言:“视民如家,官居而不能忘其地者,则其地之人,亦不能忘之也。“看到这,沭阳的本地人一定会窃笑不已,原来在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心中,我们原来也是他常常挂念的啊!

当时,73岁的袁枚来到沭阳县衙,一 一 光顾了这个他曾经工作的地方,最后转到后园,看望那株他时常惦念的紫藤。与那些接待自己的人一起,那是一种什么样的重逢呢?欣喜、感慨、伤感,肯定是别样的滋味、难忘的记忆!看到自己亲手栽下的幼苗已经成活了,并且茁壮的出奇,怎能不欣喜呢?抚摸着紫藤粗壮的枝干,享受着它的绿荫,相互交谈,肯定还有一丝感慨吧。一晃半百,四十余年的岁月啊。有众人相随,这位老人肯定还会去看看曾经的伙伴、友人吧?“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环顾四周,朋辈半凋零,怎能不伤感?但我想,有吕峄亭这样诚意之人在,那份伤感应该会很快被消解。总之,这趟重游沭阳故地之行让彼此双方感念不已,否则也就不会有《重游沭阳图记》了,鱼水之情,不过如此!

今日,昔人已逝,但袁枚与沭地的感情永驻。袁枚亲手栽下的这株紫藤能够穿越两百七十余年的历史仍然存在,就说明这一点。这是历史的延续,也更是爱的延续。官与民、人与人、人与物的情感让这株紫藤在年年岁岁能为沭地之人带去绿荫,送去芬芳。

紫藤下的绿荫

而今,城市改建,政府搬迁,紫藤依旧,成为紫藤小区的庇护。而沭阳政府已将它重点保护了起来。透过精修的围栏,可以看到并且抚摸到那盘虬卧龙的枝干,上面粗糙的树皮纹理镌刻着历史的沧桑。但其上绿叶葱茏,风吹过,碧油油的在阳光下泛光,这又显示了经岁月都难以磨灭的顽强生命力。

沭阳政府纪念碑

往日,能够尽享这株紫藤绿荫的是公门人,而现在,只要你想来,都可以。这是历史的馈赠,也是时代的馈赠。生活在这个时代,能够享受这片绿荫,透过这株紫藤与袁枚、与时代对话的普通人,何尝不是幸福的呢?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株穿越百年的紫藤代表着袁枚活在了沭阳人的心中。正如歌声所唱,“你在潺潺水声般的歌声里,在这天空里,在花的香气里永远活着。”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