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班——我们的第592天
今日学习《现代诗两首》,刘大白先生的《秋晚的江边》,徐志摩先生的《花牛歌》。一开始导入新课时,我们便开始了古诗与现代诗的比较。当孩子们读完古诗《浪淘沙》《古朗月行》之后,回到了文本《现代诗两首》,两两相比,世坤率先发言:“古诗字数有严格的规定,是很整齐的。而现代诗则自由发挥,不拘一格。”
嗯,确实是能够一眼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观察能力可见一斑。而今天的这堂课,最让我满意的是接下来的环节。
我在邀请孩子们美美地读了一遍后,若有所思地问:“孩子们,这首诗读完后,有没有哪句话让你读来画面感十足,且立马会为之一振啊?”这时,我将目光扫向了全班。孩子们听我讲完后,目光炯炯,充满期待。
“是啊,我们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有时一个字,一个词,一种有意思的表达,都会让我们在其间发现语文的美,语文的灵魂,让我们带着对文字敏锐的嗅觉,找找看?”
这时,一个戴着粉色眼镜,目光如炬的女孩举起了手,身板挺正的她,抿着欲言又止的嘴唇,坚定地看着我。我知道,她做好了准备。
“你来吧!”我伸手做邀请状。
“我觉得‘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句话写得太美了,芦苇本是白色的,在夕阳的照耀下,却成了红色,而且还运用了拟人,一个‘妆扮’把夕阳和芦苇都写活了!”她侃侃而谈,描述着她感知到的画面。
我们静静地听她分析,“哒哒哒——”掌声就这样不由自主地鼓了起来。真好,如此敏锐,如此之表达,如此牵动人心!怎一个妙字了得! 刘勰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这孩子无疑是被文字浸润得有了灵性,情感得到了细腻的成长!真是令人惊喜!
“那我换一下,你们听听,感觉如何?”我顿了顿,接着说,“白色的芦苇,在夕阳的照耀下变红了。”
孩子们听完,莞尔一笑。
“不好了,太直白了!”
“大白话,不含蓄!”
“没有美感了!”
我们这么一比较,孩子们对文字的审美更加上了一个台阶。
“那这一瞬的红颜怎就被刘大白先生捕捉到了呢?”
“因为他在江边赏景!”
“因为,他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说真的,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真不是一般的强,我继续追问:“为何同样是赏景,也许我们中的有些人什么也发现不了,而他怎就把白头芦苇看成了红颜呢?”
“用了拟人!”
“他知识渊博,很会联想!”
“是吧,你们也很会猜测啊!情动而辞发,因为他动情了啊,夕阳有情,不舍芦苇白头;因为他动心了啊!芦苇有心,让夕阳得见红颜。故,他们彼此怜惜,彼此欣赏,彼此成就!最后,刘大白先生是要告诉我们,在生活中,在转瞬即逝的那一抹心中永恒里,你一有灵感就要——”
“赶紧用文字记录!”
“赶紧用相机拍摄下来!”
“……”
“没错,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做生活中的有情人!这样,我们才能发现人生路上不同的风景!不是吗?”
孩子们毫不吝啬自己的认同,点了点头。这节课教室里不仅有孩子们各自思维的闪现,我们还仿写了《花牛歌》。
皓宸说:
花牛在草地里跑,
踩扁了一片青草。
靖之说:
花牛在草地里撒欢儿、奔跑,
白云与它一起赛跑。
铭洋说:
花牛在草地里嬉戏,
蜜蜂不知不觉采了半块蜜。
《语文新课标》指出:要使语用真正践行,从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我想孩子们已在与文字打交道时,逐渐有了文字的敏锐度,相信假以时日,孩子们定会在语文的天地里不断遨游!
我也不禁感叹道:语文学习,不仅仅只有字词的扎实过关,还要在学习中不断摸索,触碰,咀嚼,推敲……方能在美美的文字中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