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生活实录(10)
——《论语》学习之10-1-4-4
【原文】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
【白话】出来,走下一级台阶,脸色舒展开来,和颜悦色的样子。下了台阶,疾步向前,就像鸟张开了翅膀。又经过君位时,敬畏的样子。
【思考之七】从本段所述孔子的行仪中,我们体会到孔子怎样的欢喜之心?
这一段是讲孔子面见国君之后的礼容。孔子面见国君、议政结束之后,退下来,离开厅堂,一路回来时的仪容和内心的流露的描写。“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何晏《论语集解》说:“先屏气,下阶舒气,故怡怡如也。”孔子面君时,屏住呼吸,退出来,下第一个台阶,面色开始放松,舒气解颜,一副怡然自得的样子。“没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如也。”李炳南《论语讲要》引皇疏说:“位,谓初入时所过君之空位也。今出至此位,而更踧踖为敬也。”复其位的“位”指前面所经过的国君的空位,现在出来了又经过这个空位,更加显得恭敬局促。张居正说“身容之肃如故也,岂以既远于君,而遂有怠忽之心乎?”哪有远离国君之后,就有怠慢轻忽的心呢?夫子的心在面见国君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如一地恭敬,真诚得像个小学生;虽然离君很远了,不必屏息敛气,但也不可以怠慢放逸,仍然保持恭敬肃穆的身容。
张居正《论语直解》还说:“夫臣子见君,未有不敬畏者,至于未见君之先而敬已至,既见君之后而敬不忘。此所以为事君尽礼,而非常人之所能及也。”作为臣子朝见国君,还没见到国君之前,内心的恭敬已经提起来,见过国君之后,仍然不忘失恭敬心。这就是夫子的“事君尽礼”,真的是常人达不到的呀。
孔子面君之后是欢喜的、愉悦的,又是轻松的,但仍不放逸、不轻忽,不失恭敬。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夫子行君臣之礼,不是内心的苟且,也不是难受的、被逼迫的,或者在我们看来是不自由的,而是“诚于中,形于外”的自然流露,透现出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洒脱之乐,是人生境界的超越。
【思考之八】成功有秘笈吗?如果有的话,你认为是怎样的?
我们每个人都想成功,无论是求学、工作、事业,还是婚姻,而成功有秘笈吗?有。
也许我们觉得最重要的是自己努力,不断地努力。究竟如何努力呢?在这一节,孔子“以礼事君”的行仪,以及弟子们对孔子行仪的观察,彰显出了一个极其深刻的道理——我们想要取得成功,绝不可以没有过来人、有经验人的指导和引领。
我们总想透过自己摸索,找到一条成功的捷径,在吃尽千辛万苦之后才醒悟到,我们是在走一条辛苦无比的冤枉路、远路。如果能够醒悟过来,算是幸运的,弄不好越走越远,没有回头路。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代,孔子所承事的国君也许很少是明君,但孔子及儒家要传递出来的是,我们要培养自己依止圣者学习的习气,这种习气首先要从父母、尊长,以及所有安立为你的“上”的身上去学习练习。
《孝经·广扬名章》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君子承事父母而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事奉兄长而能尽悌道,所以能把这种恭敬之心移作对尊长的恭顺;在家里能够把家庭治理好,所以能够把治家的经验移到做官上,将国家治理好。对父母的孝顺,对尊长的恭敬,对国君的忠心,这些都是我们成功的一步步阶梯。这些掌握了习惯了做到了,我们才可以有足够的资本,顺理成章地去依止圣者,走生命觉悟之路,走向成功之路。
普通的工作和生活尚且要有过来人的教导,成圣成贤更是如此,要想达到成功的境界,必须有圣者的全程引领。这是本章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