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孟子》告子篇下分享(阅读及生活记录)
5:40晨读第415天
原文节选摘抄:
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教育的方法是很多的,我对一个人不屑于去教导,就已经是教导他了。”
解读摘抄:孔子“有教无类”,你只要想学,拿一块干肉,我都教。孟子不是这样,孟子给曹交说过,老师有很多,我不教你,你跟别人学吧。现在又说“教亦多术”,教育的方法有好多,“予不屑之教诲”,我不屑于教你,也是一种教育方法。你想当我的学生,我现在不教你。如果你以此知道耻辱,这也是不失为一种教诲的方法,但是就怕他不觉悟。不觉悟的人那真是不用教了。孟子率直的性情跃然纸上。孟子除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还使“受教者”有耻感,这也是一种教育方法。
我们知道孟子有四心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是仁之端,羞恶之心是义之端,孟子是非常强调义,耻对应的义德。在很多地方孟子讲到耻,“无耻之耻,无耻矣”,最无耻的行为就是不知道自己无耻。所以受教者内心的耻感,是奋发有为的上进心,是前进的基础动力,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育中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孟子是一个大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发展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论述过很多的教育思想,一个是教育范围,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原则,还有课堂的教学形式,孟子都有,而且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在今天都能用。
孟子的思想在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之上又进一步的发展,启发学生的耻感,他认为这个耻感是人和禽兽区别的一个本质特征。“人异于禽兽者几希”,这个几希就是耻感,没有这个耻感就是禽兽,有这个耻感就是人。
喜欢这段解读,摘抄下来方便拜读内化!
觉悟:从迷惑中醒悟过来,明白某种道理,进而有所成长。再进一步说就是觉察,所有的改变成长都缘于觉察,常思己过,时时反省,在觉察中修行才能日日精进。
内因与外因:记不大清楚最早接触这两个词是什么时候,但这两个词却对我影响颇大,无论事物,事情还是人,要发生变化一定是自内而外的,本着这和觉知,我从不怨天尤人,从不抱怨,我很清楚自己过去、现在的样子都是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觉知的集合!
记录下今天发生的美好:
一、儿子参加山果假期绘画、手工全托,经由老师分享的照片、视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的快乐,看着孩子享受着这份快乐自己也感受到了喜悦!
二、儿子老师家访,相谈甚欢!发现自己是个话痨!也发现自己的语言模式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肯定、赞美方面有精进!感恩老师的付出和大爱,感恩这份美好的缘分!
三、和儿子比赛读国学经典,可在其中。
四、女儿自主安排复习,全然投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