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从文教河边滑过(6)

牛变瘦的事实被母亲发现了。这是一次偶然的也是一种必然的。
说它是偶然的是因为那些天牛犯了感冒,耕田乏力,明显的让母亲感到了不对劲,猜测一定是我放牛时偷懒了。
农村孩子放牛时在山里摘水果吃,一起“打架”一起玩“海棠壳”等游戏是很正常的事。谁叫我们家乡四季如春、果树飘香呢。谁叫农村的孩子不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逛公园、玩足球呢?所以母亲的猜测是对的。
记得小时候我们经常唱的一首歌谣是“饲牛仔,闲嗖嗖,骑在牛背唱着歌,吹着笛子摘果吃,吃到“牛酸”到“墨胆”,吃到“赤兰”才知否”。这歌谣唱出了当地的农村孩子的童年无忧无虑的好时光。
说它是必然的是:农村人爱牛如命,尤其是在农耕时代。牛与人有着一种无形的天人感应。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母亲是队里的犁田能手,是一位“使牛人”。“使牛人”比他人更加爱牛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为爱所以爱,所以说母亲发现牛变瘦只是迟早的事。
说到此,我想介绍一下我的母亲,一位勤劳的“使牛人”。不过我得先告诉你我的母亲没有别人母亲的伟大,她是十分平凡的那一种。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就是一位标准的农村大娘。除了不会讲粗话,她也会打孩子。
母亲是慈祥的,她惜仔如命,平时节俭成性,队里分的猪肉她总用盐压着把它存起来,留给我们慢慢吃,吃鱼时她只会吃鱼头,吃菜时她只喝菜汤。从来没有添过新的衣服,在改开以前也从来没有到过县城。最让人不解的是,明知“书不如薯,公明不如秋刀鱼”却每年都要卖掉家中仅有的“地瓜干”为我们交学费。
母亲也是严厉的,在我们家中,母亲兼有严父的角色,常有“布衣之怒”。尤其是在我犯错的时候,她总是一把泪一把涕的把我训斥一番。甚至会拿起鞭子狠狠的抽我的小腿。还边抽边问我疼不疼。
当我在外面惹上了事“恨铁不成钢”时就不给我饭吃,当着我的面把饭倒进猪食中。当别人欺负我时她首先批评的肯定是我。还会不停的唠叨“人家为什么不打别人”
她有一把用椰子叶骨编成的鞭子,高高的挂在大门的后面,有手指般粗。用以威慑我和弟弟,说是我们的“家法”。它时刻提醒我们别惹母亲生气。一旦母亲生气了一定没有我们的好果子吃。我弟是挨揍最多的。小时候他比我淘。
有时候我会乘她不在家时把她的鞭子砍成两截。把她气得泣不成声,然后又重新编了一条,重新编的比原来的更粗,打人更痛。让你不服都不行。
这就是我的母亲,一位爱牛如命又怜仔似虎的农村妇女,她没有文化,也没有多大的本事扶你直上青云。但她和风细雨般的心肠,软软绵绵的罩在你的身上让你温暖的快乐的长大,有时她又像暴风聚雨般的荡涤你身上的污秽。她总是忍辱负重,不拆不挠的奋力前行,从不言败。可怜天下父母心,她在我大学毕业后的第五年,还没等到那位北大孙子的出生,便悄悄的离开了我们。留给我们的是“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待续)
摆渡人
2024.12.25于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