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身体,谁做主?
《流感下的北京中年》里,有个细节很值得玩味:
有一天夫人跟我说:爸爸救回来身体也很弱了,以后你就是我们家的主心骨了。
我说:以前我挣的钱是你、你爸、你妈加起来的两倍,现在自己瞎折腾,也是你们加起来的总和。我不是主心骨?
夫人说:不是。(以前)家里你说了不算。
从作者的自述,以及他微信公众号的名称,“可望buffet”,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的赚钱能力还是很自负的。而且,在作者的岳父治病期间,他和妻子也确实很舍得为老人花钱。
你的身体,谁做主?能用钱解决的事儿,都不算事儿。很不巧,治病,恰恰就是“光用钱解决不了的事儿”。作者的妻子说得对,家里得有个主心骨,他不一定是专家,但是他必须有见识,有担当,更重要的是,他得有常识。
具体到治病,一个最简单的常识就是:治病不一定找最好的医生、开最好的药,能把病治好才是王道。一开始他岳父都能自己开着车去医院,说明老爷子身体没什么大问题,接受治疗之后,却每况愈下,说明医生的治疗思路根本就是错的。
怎么才叫“治好”呢?由于个体差异,人类就不可能有整齐划一的健康标准。西医所谓的健康标准,其实就是数学意义上的“平均数”,既然是“平均数”,那就意味着,就算是正常人去体检,也有一半左右的人是“不健康”的。
所以,治病,是眼前这个活生生的人身上的病,他的感受非常重要,而不是脱离这个人而独立存在的检测指标,就算是检测指标一切正常,他不舒服还是不舒服,就是没治好。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不管是医生还是家属,几乎没有问过病人自己的感受,都是根据各种检测指标讨论如何治疗,这样“见病不见人”,把人当成机器来治,怎么可能治好呢?
于是,医生怎么说,家属就怎么做,除此之外就是交钱,交钱,交钱。但凡他们了解一点基本的养生和医疗常识,老爷子也不至于这么快就把命丢掉吧。
可惜的是,古往今来,这种情况很多很多,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汉时期,在《伤寒杂病论》序言里,张仲景就曾经大发感慨,原文意译过来就是:
他们平时不留意养生常识,胡吃海塞,钻营算计,拼命透支身体,突然间得了重病了,就像做生意一样,把贵重的金银珠宝交给庸医,甚至跪下求他,“医生啊,我上有老下有小,你可一定要救救我啊!你要什么我都给你”,然后就任凭庸医随意处置自己的身体。
其实,了解一些基本的养生保健常识,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知识。比如,我的身体我做主,这一点,就连不识字的农村老太太都能做到。
我的堂姑八十多岁了,在山东农村,前年得了肺炎,到县医院住院,住了一段时间,非但没有好转,反而越来越严重,最后医生说没办法只能进ICU了。老太太无论如何不同意,说就算是死也得死在家里,好说歹说就是要回家,表哥表姐拗不过她,只好回家了。我跟哥哥姐姐一起去看望她,冬天北方的农村很冷,虽然室内生炉取暖,但温度跟外面也没啥区别。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老太太竟然一天天好了起来,不久就能给孙子做饭了。
人都有生病的那一天,一旦生病,你的身体,想交给谁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