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二九八)
学习《伤寒论》第301条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提要:这一条论述少阴病初期兼太阳表证的证治。
试分析如下:
“少阴病,始得之”,仲景告诉我们,这是一位初患少阴病的患者。
他是怎么患上少阴病的呢?
也许他由于近期过度劳作,曾大饥、大饿,或出过大力,而致过度汗出。
或者他患其它疾病,失治,误治,传入少阴肾经。
或近期过度熬夜,房事不节,损伤肾气肾阳。
在上述因素作用下他于一二天前才初患上少阴病,表现有少阴病的基本特征,如“脉微细、但欲寐”等,同时还伴有一些阳虚的症状。所以仲景说“少阴病,始得之”。
就这么一位初得少阴病阳虚的患者,突然这天全身感觉发热,怕冷,身疼,无汗,有了太阳表证的症状,而按他的脉象,脉象是沉而微细的,故仲景继续说道,“反发热,脉沉者”。
这里的反发热是说一位少阴阳虚病人是不该见到有发热症状的。但现在见到发热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是由于太阳经感受了寒邪的缘故。而脉沉者,则是因为该患者少阴阳虚,无力鼓动气血奋起抗邪,所以脉显示少阴脉。这里的沉脉可以沉细而紧,也可以还是沉微细脉,因该患者属“始得之”的少阴病,里阳虽虚,但虚而不甚。如若虚而甚者,可从肌表感寒由太阳直入少阴,而见不到发热的症状。后世把这条脉证称为“太少两感”。
如若里阳虚甚的患者在感受外邪后,在治疗上当先救其里,后救其表。这种方法仲景在《伤寒论》91条和372条中有过阐述。
针对这种少阴阳虚,虚而不甚的患者,肌表太阳经受寒,出现发热脉沉的症状,仲景指出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配方意义在于温里和解表同时应用,我们把此方法称为“温中解表法”,也即表里同治法。
麻黄可解太阳之表寒,附子可温少阴之里寒,至于细辛,黄元御谓之“可降阴邪之冲逆也”。
需注意的是,在实际临床当中,少阴阳虚兼太阳表证患者多不发热,而常见恶寒加重和身体疼痛。
如见虽有发热,但恶寒不重,而是见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应仔细辨证,可能这时的发热是由于阴盛于内,格阳于外的假热,当此之时需急用回阳救逆法,而禁用汗法,这点必须加以鉴别。
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方原方如下
麻黄二两,去节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本条文,现附刘渡舟教授的部分讲解如下,以飱读者。
刘老谓“太阳在表风寒之邪不解,而少阴里阳已虚,为太阳少阴两感为病。因此,仲景提出兼顾之治疗法,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此为温经发汗之法,温少阴之经,发太阳之汗,具有两解之意义。从方剂组成看,麻黄宣发阳气,治太阳之表热;附子温少阴之里;细辛既和附子散少阴里寒又助麻黄散表寒。麻黄、细辛走而不守,发汗之力强。因此,此方适合少阴病初得者”。
网络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