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社会性动物

2023-04-06  本文已影响0人  好好说话就是修行

    4.6读阿伦森父子写的《社会性动物》,非常受启发,值得买来好好读一下,因为读了这本书,我对王纪琼院长课堂上讲的很多知识的理论基础有了更深刻的认同。

    感谢王永春老师推荐这本书,以前也听过这本书,但都没有好好的认真的读,今天的感受非常深。

    我对院长课堂上讲的女孩为什么会爱上渣男,为什么会你越阻止孩子玩手机他越玩等等,院长讲的方法都是有着深刻理论依据的。

    这本书真的值得我们买来好好认真读一遍。

    生活中可以用到具体的做法:多多运用失衡技术。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是:他人真实的、想象的或暗示的存在,对我们的思想、情感、信仰和行为的影响,以及我们如何影响他人的科学研究。     你跟别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你做事情要考虑别人的反应、别人怎么看你、别人怎么想,或者在类似的情况下,别人曾经做过什么样的事情,你的行为就会因此产生不一样的变化,而你的行为也会影响到他人,这就是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范畴。就是我们的大脑根本不是为了搞明白状况而存在的,我们大脑的存在,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生存。它会倾向于尽量少消耗能量,直接给出答案,所以对于能够抄近道的事情,我们就尽量抄近道。因此很多人理性的时候会讲事实、数据、推论、批判性思维,这些东西很重要,但这些东西只在有理智的情况下重要,大部分的情况下,它们对人的影响都不如社会影响大。

    虽然我手机里有5000多个联系人,但是能够保持双向连接的,大概就150个人,这个数就叫作“邓巴数”。       揭示大家的很多偏见,叫大脑的固有偏见。

    第一个偏见就是双重标准。

    第二个叫证实偏见。因为人的大脑有一个问题就是证实比证伪容易。

    第三个叫作自我中心偏见。

    聚光灯效应,也是自我中心偏见的表现。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围绕着我们在转的,连那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奥运会,我们都觉得似乎是自己的观看影响了它的结果。你就想想,人是多么以自我为中心。

    第四个叫消极偏见。这种偏见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就比如损失厌恶。 这种厌恶损失的偏见,也叫消极偏见,它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

    如果你不加控制,任由自己的消极偏见掌控你的人生,你很容易变成一个特别消极的人。因为你只要不控制自己,你看到的孩子全是糟糕的孩子,你看到的家庭全是糟糕的家庭,保姆糟糕、老人糟糕、单位领导糟糕,什么都糟糕,因为你的心理就是这样,你更容易接受糟糕的事情。

    为什么在生活中,一个人有感恩的心非常重要?因为感恩需要训练,抱怨不需要训练。

    我们一天当中只有1%的机会是在受控处理,是在用脑子解决问题,大部分的时候就是漫游,凭着惯性、凭着习惯做事情。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社会大脑,社会大脑就意味着人很难脱离社会去构建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考试脑科学》里也讲过,我们要学会利用大脑的默认模式去记忆。如果你记不住一些枯燥的数字,你可以赋予它情感,赋予那个数字、年份、公式一些人类的情感,你就很容易利用你大脑当中的认知模式把它记得更牢。

    有时候社会痛苦带给我们的伤害,比身体痛苦带来的伤害更强烈。

    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部落心态。

    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的偏差、部落心态呢?我们内在的心理动机来自哪儿?

    第一个,归属的需求。因为在原始社会的时候,如果没有归属、被社群排斥,人就很可能会死亡。

    第二个叫作理解他人和准确预测。

    第三个问题就是控制。心理学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洞察:心理学家养了很多猴子,观察很多猴子群,就发现普遍的现象是领头的那只猴子更长寿,掌控一切的猴子王比其他猴子长寿得多,因为它愉快、有权力。

    第四个问题是被重视的需要。       人看到一件事情,都会做一个归因。归因基本上有两个大类:第一个叫作性格归因,第二个叫作情境归因。事情是因为他内在的性格导致的,就是性格归因;是因为外部的环境影响导致的,就是情境归因。人们归因的风格,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怎么解释这个世界。     如果你遇到了糟糕的事,就喜欢打击自己,给自己进行性格方面的归因,那你就经常是消极的、沉闷的、痛苦的。但如果你能够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去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看到自己性格方面的亮点,你就有可能走出来。

    自证预言很重要。你有没有发现很多消极的人会说“我早就说过我是做不到的,你看我之前就说过了”     还有就是预测未来与回忆过去的偏见。当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变得特别乐观。当我们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你的眼见即所得,你的记忆是有偏见的。所以人的非理性无处不在。     什么叫自我辩护?就是人会倾向于构建一个故事,让自己和他人看起来不错。人的大脑会构建一个故事,去解释自己的生活。就比如现在隔三差五地会出现很多谣言,关于传染病的谣言、关于洪水的谣言、关于地震的谣言……谣言的机制是什么呢?谣言就来自你内心感到恐惧,但是你不知道怎么回事。     父母为什么要用吼、打骂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呢?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因为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好父母,但是孩子却这么差,接受不了。我们不能够接受,自己是一个好父母,同时孩子又差这两个失调的事实,所以我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去认为肯定是因为孩子坏、笨、不用心、不听话。所以很多父母最常讲的话就是“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你看,他们强调的是自己的正确性,然后打骂孩子,证明是孩子的错而不是自己做得不对。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但是能够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

    当一个孩子,没能产生内部理由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弃游戏,他觉得放弃游戏就是因为我爸会扔我的手机,会把我的手机抢走,所以我只能不打游戏。但只要有空,他一定会打,因为他没有体验内部理由驱动自己的机会。这就是我们说外部理由和内部理由,就是来自认知失调。因为小孩子也是人,他也需要解释,孩子的头脑也需要解决认知失调。如果解决认知失调的所有条件和理由都来自外部,他就调动不了内部的力量。而如果外部的力量、外部的原因弱一点、小一点,甚至没有,他就要思考自己到底怎么想的、怎么感受的。 当一个孩子,没能产生内部理由的时候,他不知道为什么要放弃游戏,他觉得放弃游戏就是因为我爸会扔我的手机,会把我的手机抢走,所以我只能不打游戏。但只要有空,他一定会打,因为他没有体验内部理由驱动自己的机会。   但是很少有孩子有机会感受到游戏没有意思。

    这句话我不知道大家能不能理解,就是那个游戏很有可能是没有意思的,天天一群小人跑来跑去地打,每天重复,就那么打来打去,有什么意思呢?但是孩子没有机会体会到这个游戏没有意思,因为在他还很上瘾的时候,就有人抢他的手机,就有人大吼大叫把他拉开了。所以他永远都是被外部条件限制,他感受不到内部的原因和动力,这就是我们说的认知失调的问题。这一点重要吗?很重要。

    旁观者效应,当旁观的人变多了以后,大家的责任被分摊了,大家在看别人的行动,别人都不动,自己也不动。

    人们在从众的时候有三个层次:最浅层次的叫依从(别人要求你干,你干了,这个叫依从);第二个层次叫认同(我认同他的理念,所以我跟他一块儿干,这个叫认同);第三个层次叫内化。这三个层次决定着从众的不同深度。   持不同意见很难,因为你要想走出从众的压力,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所以要提醒自己不要盲目从众。

    接下来这一章叫“人类的攻击性”。促使攻击性行为发生的有这么几个原因:第一个是酗酒,喝酒是打架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第二个是痛苦、不适和饥饿,一个人在饿的时候,在难受的时候,会容易攻击他人;第三个是炎热与全球变暖,因为气候热了,人受不了,也会容易攻击他人;第四个是拒绝、排斥和嘲弄;第五个是挫折、剥夺和攻击,它们会使得暴力行为增加;第六个是武器效应和去个性化,这也是暴力行为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

    这五条原因——距离更近、相似性、你的能力与外貌,还有你喜欢不喜欢对方,以及你能不能打破选择的悖论,决定着你是否能够被他人喜欢。     假如这个人是一个无名之辈,他展现出了一个缺点,大家会觉得好低级、好糟糕;但是另外一个人在出场之前被人们铺垫了一些话,虽然大家不认识他,但是被人们铺垫了,说他是一个成功的科学家等等,讲完了以后这个人出场,虽然他身上有一些小瑕疵,但大家觉得好可爱,能够接受,这就叫破绽效应。

    为什么很多女孩子一不小心就嫁给了渣男?因为渣男喜欢说漂亮话、愿意奉承,所以女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人虽然别的都不怎么样,但是至少他的品位还是不错的,因为他喜欢我。所以这是人被别人喜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你如果希望别人喜欢你,你得先表达你喜欢对方。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