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文

[共读&笔记]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2018-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鬼魅墨玉

摘要:共读《在西伯利亚森林中》第六章

今天我们来一起阅读在西伯利亚森立中的第六章七月。这个月的主题是平和。

这是第六章也是全书的最后一章,在这一章结束的时候,作者就要结束六个月的离群独居的生活,返回现代的社会。不可否认上一个月的分手所留下的心里的波动还在,思念也还在,但是通过这片情感上的荆棘,身体和心灵都对森林有了更好的体会。它们都学会了和解,身体学会了与森林和解,需要热量有木头,肚子饿了去钓鱼,口渴了去打水,掌握了每一个独立生存的技巧。心灵学会了与自己和解,不再去关注于表面上的行为,而去探求内心深处情感的起源和人类共同的本性。

我在七月底离开了小住了半年之久的森林小木屋,告别了一同生活的小狗和沉淀着各种情绪的贝加尔湖。

以上为全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

最后的一章的主题为平和,作者以平静的语气叙述了最后一个月的生活,生活虽然叫做平和但是在最后的半个月的时间里,他都在淡淡的诉说着离别的悲伤,女朋友的离开,自己也将要告别。

他说感到唤醒了内心的那个中国人。那个说着‘天人合一’,讲着世间道生万物的中国人。这不是什么玄之又玄的奇妙言论,不过是古老的中国先人面对宽广无垠的天地和万物作出的思考,和现代人的思考一样。只不过时间更靠前,而且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下来,让现代人只要通过阅读便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去观察我们所在的世界。

人是一种很奇怪的动物,当有大把的时间可以面对某种生活的时候,都觉得生活的无聊且无趣,若是知道哪天会是这种生活的最后一天或最后几天的时候,会对哪怕是自己讨厌的部分都在依依惜别。

全书最后用死亡的味道来比喻离别的味道,这个比喻就非常的西方了。对于东方人来说,离别的含义不仅仅是简单的分开,更是很多情绪情感的表达,毕竟我们都知道“欢娱之词难工,愁苦之词易巧”,而离别这种情绪驾驭起来并不太难,而且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但是真正的高境界也很难达到,调动起悲伤的情绪容易,但是在悲伤中依旧含有希望就不容易了,毕竟中国诗词中的最高境界是哀而不伤。

所以我们看到了王勃送杜少府上任的时候说:“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开篇气势雄浑开阔,变幻无穷,相思之意犹在,但是悲伤却压不住气势。后半段笔锋一转“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我们的友情可使沧海桑田的距离化为乌有,那么又有何可以落泪唏嘘的呢?同诉离别之意,却是气势如虹,悲伤中带着傲气。

所以我们也会读到陈子昂的“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这个景致不如王勃大开大合,纵横捭阖,讲的就是送别之宴,但是一个吐字,一个对字,都想淡淡的离思哀愁展露了出来。后半段说“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明月长河都不忍看我们的分别,也不知道何时何日能再相聚。这个离别无泪水无张狂,尽是真挚质朴的情感,深郁而厚重。

当然还有我最喜爱的那个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的李白,在《南陵别儿童入京》中的千古名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同是离别,李白的分别中透露着自负和冲天的豪气。

同是分别,中国人的分别中另有着无数种情感,除了众所周知的悲伤,还有着傲气、豪气、温婉、思念、柔情、铁血等等不同的情感,在悲哀之上让人觉得有理由赞同,不会因此伤身伤己的希望。

与平和中无处不存的处处伤感中,我还是更喜欢透过悲伤展示出来的坚强,那,你们呢?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