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世界我会做好我自己情感专栏

只要还有掏心窝子的朋友 人生就不会孤独

2018-05-13  本文已影响2183人  在下行之

文 | 行之

当百分之九十好友的朋友圈,显示三天可见后,我登录了尘封百年的QQ空间。发现那些设置了三天可见的朋友,在QQ空间里依旧很活跃。

随便翻一翻,就能看到他们的照片、心情。花个十分钟时间,足以知道一个人整年的生活脉络。

他最近去哪儿了,吃什么了,看了什么电影,听了谁的演唱会。恋爱了,分手了,结婚了,升职了,跳槽了,创业了,换发型了,学做菜了,喝多了。

但这些生活的气息,在微信的七年之痒后,像是水一样在蒸发。

当我偶尔想起一些朋友,想打开他们的朋友,看看他们最近过得怎么样,三天可见就像一把锁,礼貌地把我隔在了门外。我切身体会到,朋友圈已经开始消亡。

它依旧存在,但是失去最原始的活力。像是一个人度过了最美好的青春期,变得愈加理性,也愈加无趣。

但有规律是,但凡像我这种写点文字,跟新媒体沾边的朋友,大多不会开启三天可见。其实说起来蛮可怜,只是为了以往的文章,还有个晾晒的地方。

今天的朋友圈,已经渐渐丧失了倾诉功能。在开始的时候,朋友圈还是一个好友间相互掏心窝子的地方。后来家人进来了,领导进来了,同事进来了,各种碍于礼貌加的路人甲进来了,整个朋友圈变成了一锅乱炖。

在早期,很多人是不太愿意加亲人的。其实这跟亲情的浓与淡,没半毛钱关系。最主要的原因,有相当一部分的家长,是不能理解下一代人的倾诉方式的。很典型的例子,有个小姑娘发朋友圈,说最近穷得吃土,求哪位帅哥带我改善伙食。

她老爸看到,打电话过去,严厉地批评,没钱吃饭就跟家里说,发朋友圈要什么饭,丢人现眼。

隔阂就在这里,其实这种朋友圈,年轻人都懂,纯粹是撒娇,指不定是专门发给某个心仪的男生看的,然后坐等男生来约。它的性质完全是消解式的,娱乐式的,但是不在一个倾诉频道的长辈,就觉得怎么能这样子说话。

我跟一个好友,网络聊天时,特别爱发愤怒的表情,又是刀又是炸弹,张口闭口就是弄死你丫的。这就是非常熟的男生之间,无聊瞎调侃的内容。我妈有次看到了,还以为我跟别人吵架,搞网络暴力。

以前我和一个大学好友,两个人到晚上就蹲大街边瞎侃。他偶尔抽根烟,喝罐啤酒什么的,完了还要发照片,配上一些特别死去活来的诗句,看起来要自杀一样。

其实这种东西,在朋友圈里,大家看一看就完了,不就是年轻人的小忧伤,发泄发泄而已。但是第二天去公司,老板严厉地要求他删掉这条朋友圈,教导道,这对你的人生,只有坏处,没有好处的。

其实都是好心,但是有一部分的长辈,难以理解80、90后的倾诉方式。

越来越多的人,开启三天可见,其实夹着非常杂的原因。比如因为工作,碍于职责,要发一些铺天盖地的广告。因为觉得自己的成熟了,不想被人看到几年前那个幼稚的自己。因为朋友圈人太杂了,为了保护自己的隐私。

三天可见,变得有点倒计时的味道。三天之内,你不看,就再也看不到了。一开始想想,是不是展示的时间太短了呢,再一想想,其实哪有那么多人惦记着你。大家不过是相互的过眼云烟罢了。看到看不到,随缘吧。

朋友圈这种东西,哪怕哪天彻底封闭了,都没必要唱挽歌。如果它彻底消亡了,一定是大家彻底厌倦了。如果有人怀念,其实怀念的也不过是在朋友圈里,逝去的光阴而已。

三天可见这件事,值得矫情的,是我觉得它透露出了一种无奈。每个人倾诉的本能,被相互扼制了。人的感性的那部分,本该合理释放,但碍于人多眼杂,每个人都把感性的部分,往回收了。

本来朋友圈是个晒心情的地方,后来渐渐有人觉得这块地皮好,各种小摊贩都入驻了,变成了义乌小商品市场。

那些晒心情的人,只好把心情像收衣服一样,抱着回家了。

但是呢,每个人的心里都有潮湿的成分。绝对干燥的内心,在这个世界上是不存在的。为了保持内心的通风,还得接着找地方晒。

于是我看到,很多人又重返QQ空间、豆瓣、微博,大不了再开个小号,没人知道我是谁,他妈的爱说啥说啥,谁也别管我。

明明同一个人,在朋友圈,显得三观正确,积极向上,但了豆瓣上写的东西,感觉像个中度抑郁症患者。这很分裂,但又都是真实的,每个人有阳光面,就有阴影面,为了和周边环境融为一体,人是有智能调节能力的。

把阳光面和阴影面切开,各放一处,相生相克,阴阳互济。人们管这叫情商。

理论上,没有一个人愿意仅仅是为了倾诉,而转换几个阵地。但现实是,有ID的地方就有江湖,没有任何一个江湖,容得下一个完整的你。

树洞和朋友圈,你可以同时都玩,但是很可能,你在朋友圈认识的人,接受不了那个在树洞的你。

人跟人之间的接受和喜欢,绝大部分都是局部的。要一个人完整地接受另一个人,只能看造化。

我不会为工具的兴衰,有什么感伤的情绪。我感伤的,是发现很多人,倾诉的本能在退化。大家变得越来越聪明,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尺度把握得太好。这反而令人感到淡漠。

小孩子之所以可爱,是因为他们心里没有尺度,只有本能。他们说的话,有些很“傻”,但是你能感觉那些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语言,像是没有受到污染和加工的天然河流。

这种“傻”的气质,是真诚气质的原材料。

一个身上没有“傻”的气质的人,是不会懂真诚为何物的。

李安说:「没有一个真心诚意的交流,生活是很空虚的,人生是很荒谬的。而深层次交流不能明讲,只有靠艺术、靠电影,靠这些虚幻的东西,假设的东西,在里面交流,然后你感觉上没有那么孤独,那么无助。」

人最深的孤独,是没有了交流,没有了倾诉的对象。就如《天使爱美丽》中说的,「没有你,良辰美景可与何人说?」

我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人不愿意扎在现实的社交里,而宁愿活在电影里、文学里、音乐里。因为在诸如朋友圈这种地方,真的是没有办法深层的交流。

你只要往深了交流,误解就会出现,三观不合就会出现,你明明发自肺腑,别人以为你在装逼的情况就会出现。

我一直信任文学,因为它能让人进去,真心诚意地和他人交流。它能人保持本能的倾诉,保持本能的感性。它可以撇开那些纠缠不清的,假惺惺的人情世故。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因为倾诉,所以痛快。

在文学里,谁执笔,谁就是王者。谁的文章,就是谁的城池。懂你的人,自然会懂。不懂你的人,也不会相互浪费表情。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是非常孤独的。独孤是一种原始病,别以为挤在人海里,你就不孤独。但人与人之间,相互掏掏心窝子,孤独症就治好了。

人都说,过了25岁,是交不到朋友的。这不绝对,但可以肯定的,人跟人之间,如果倾诉之门是关闭状态的,是一定成不了朋友的。

25岁之后,我判断一个人是否会成为朋友的标准,不是三观问题,而是倾诉问题。如果他不愿意与我倾诉,也就意味着,他同样不愿与我分享。在这种情感的真空状态下,友谊是不会有任何生长土壤的。

良田易买,良人难得。珍惜身边每一个与你真诚倾诉的人。只要还有掏心窝子的朋友,人生就不会孤独。

良辰美景与千种风情,还是有良人可说的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