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武则天》读书笔记——上部
武则天或许是中国历史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关于这个女人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有很多谜团等着我们一一揭开,比如,她怎么从唐太宗的才人变成了唐高宗的皇后?她为什么突破人伦底线,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女?她为什么能在一个有男性统治的世界里成为声威赫赫的一代女皇?大周王朝如日中天,为什么一代而亡,不能传之后世?他推翻了李唐王朝,建立了武周政权,为什么李唐的子孙却视她为自己的皇帝,对她尊奉有加呢?当厚重的历史都演化成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时,女皇的举手投足都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她真的那样刚硬狠毒吗?他真是个狡诈淫乱的女人吗?她有着怎样的智慧和能力?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武则天的人生,一起探幽之旅吧?
一、则天家事
武则天祖籍山西文水县人,文水武氏一门,为本地小姓,介乎于世家大族和平头百姓之间,祖上做过几任官,但是官不大,有一定的社会声望。他的父亲是武士彟是个有理想的人,他不愿意一辈子做个土财主,他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做过商人,一夜暴富,当时但是商人社会地位很低,当时认为商人是投机倒把,不生产任何东西,所以只富不贵。武士彟为了继续改变命运,选择从军这天路。在这一职务上他遇见了自己一生的真命天子,唐高祖李渊。并协助李渊发展实力,倾尽家私举族从军,成为建唐的十二勋效功臣之一。之后,原配夫人病逝后,李渊做媒,选杨氏夫人为妻。也就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夫人可谓正宗的金枝玉叶,是隋唐四贵之一,这次婚姻可谓优势互补,武士彟有政治地位,杨夫人有身世背景,武士彟的理想这个时候终于实现了,武则天的坚韧不屈的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强性格估计来自于他父亲的影响。
童年时期的武则天,可以说过着无所用心养尊处优的生活,她的母亲喜欢读文史书籍,不喜欢女红针织,武则天也和母亲一样喜欢读文史书籍,从小读尽万卷书,博览群书,自古以来读书就是增长见识的一种手段,这或许使得武则天比一般官宦家庭的女子多了些聪颖和智慧。
但是上天没有给武则天继续过这样生活的机会,她的命运在他十二岁那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的父亲武士彟去世了,原来的那个核心家庭变成了一个矛盾重重的联合家庭,原先隐藏在家庭里的矛盾一下子爆发了,她的族人和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对他们母女几个非常的尖酸刻薄,武则天从养尊处优官宦子弟变成了任人欺凌的弱势女子。武则天母亲看着女儿清丽的小脸,有让女儿进宫的想法,寻求改变命运的机会。于是,在武则天十四岁那年,武则天进入了富丽堂皇的大唐后宫,做起了唐太宗的才人。临上车时,她对着自己啼哭母亲回眸一笑说,见天子庸知非福?
二、初入宫廷
太宗一朝,太宗曾经也喜欢过这个娇美动人的武才人,还为她起了武媚娘这个名字,但是皇宫佳丽三千人,万千宠爱在一身,武则天很快就被遗忘了,虽然她也想好好表现自己,博得太宗的欢心,无论是苦练书法还是驯狮子骢事件,都没有入太宗法眼。
唐太宗死后,没有生育记录的妃嫔都为尼感业寺,这就更没有出头的可能,这段时期是武则天人生的最低谷。当初武则天是带着梦想来的呀,漫长的12年里,从14岁到26岁,武则天最好的年华里,她是从才人到才人,最后还是才人,可以说武则天在太宗一朝十二年是郁郁不得志。
三、重返后宫
要是换做别人肯定对人生也就放弃了,因为感业寺为尼,做了皇帝的未亡人。所谓未亡人,就是说你虽然还没死,但是你今生最大的事就是等死了,所以叫做未亡人。但是武则天是一个有想法的人,他怎么可能让就这样伴着青灯古佛了此一生,她不缺少创造机会的能力,也有自我作古的勇气。早在唐太宗病重时期,他就和李治暗度陈仓了,先皇的才人与庶子搞在一起,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和胆量,武则天做到了。至于武则天怎么尼寺传情给李贽的,有一首诗流露了武则天的激情表白:《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只离为忆君,不肯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写的是情真意切,谁看了不是怜香惜玉啊,李治没有忘记她,在唐太宗周年忌辰上,唐高宗李治偏偏选定感业寺忌日行香,两个人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了。
最后促成武则天重返后宫的是唐高宗的王皇后,当时她正和萧淑妃争宠,进入白热化阶段,病急乱投医,引进竞争机制,让武则天分散高宗注意力,达到疏远萧淑妃的目的。当时王皇后根本没把武则天看在眼里,因为武则天历史不清白,做过先皇的才人,有历史污点。再者是王皇后把她解救进宫的,王皇后是她的恩人,所以王皇后当初根本就没有把武则天放在眼里。
正如王皇后希望的,自此以后,皇帝不怎么去萧淑妃哪里了,这个竞争机制引进的对。
四、冲击后位
但是就在武则天进宫一年多之后,永徽二年,武则天的长子李弘出生,武则天与王皇后的关系从私下里变成了公开化,当时有一句谶语,叫李弘出世,天下太平。意思是李弘是要做皇帝的人,武则天对于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她是在暗示我的儿子以后会当皇帝。所以这个时候王皇后的头号敌人变成了武则天。俗话说,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昔日的敌人萧淑妃变成了盟友,她们接连在李治面前说武则天的坏话。
永徽三年冬,武则天的长女出生,但是这个小女孩在王皇后的一次探望后,离奇死亡。这也是一桩历史迷案。按照死亡事件受益人是谁来分析,武则天是这件事件的受益者,所以武则天杀死自己女儿可能行更大,因为王皇后没有必要杀死一个还没有封号的小公主,这件事情对她一点利益也没有。武则天为了急于打破与王皇后的焦灼装态,小公主死亡事件恰恰让她做到了这一点,从此李贽的感情天平彻底的倾向了武则天一边,王皇后从此以后失去了李治的信任。
之后,皇帝有了废除王皇后的想法。但是帝制时代,特别是贵族对政治还有重大影响的隋唐时期,谁当皇后,体现了皇帝和特定贵族集团的盟友关系。可不是简简单单婚姻问题。废立皇后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不可能仅凭皇帝的意志,还要得到官僚集团的认可。
五、拉拢长孙国舅
为了稳妥起见,他们决定试探一下,他们选中了长孙无忌。长孙无忌身份特殊,就君臣关系而言,他是亲奉太宗遗命的顾命大臣,而且是凌烟阁24功臣之首,是当之无愧的百官之长。从亲属关系来看,他是李治的亲舅舅,是他一手把年幼的李治附上太子宝座。此后李治无论是当太子还是皇帝,他都在旁边保驾护航,舅甥关系相当密切。李治想先征求他的意见,既尊重顾命大臣,又是听取舅舅的意见,于公于私于情于理都非常妥当。但是无论是为舅舅的儿子加官进爵,还是赏赐金银宝器,绫罗绸缎,都没有得到长孙无忌的肯定答案,长孙无忌顾左右而言它,不表态也是一种表态,这表明长孙无忌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从这一刻开始,事情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地变化,从立武则天这一单纯事件的对立,升级为唐高宗和元老大臣争夺权力的斗争。武则天和唐高宗在恩爱夫妻关系上,又多了一层战友的关系,两个人有了共同的对头,要精诚团结,同仇敌忾。
六、殿庭争斗
就在武则天武则天一筹莫展的时候,有一个官员主动请缨为她摇旗呐喊。这个人是李义府,无风不起浪,李义府得罪了长孙无忌,被调往地方任职,李义府为了保全自己的中央职位,他觉得现在支持武昭仪做皇后肯定会龙颜大悦。于是李义府深夜叩阁上书,恳请废王皇后,立武昭仪。接着李义府被提升了职务。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很快一批官僚就集结在武则天的周围。
针对皇后的废立事件,朝廷中形成了三个明显的派别,第一是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反武派,第二是以李季为首的中间派,第三是以许敬宗为首的挺武派。他们代表不同的利益集团。反武派是既得利益者,他们总体上出身贵族集团。都是元老重臣,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还是太宗亲奉的顾命大臣。挺武派是出身微寒的寒门子弟,怀才不遇,在现行体制下无从伸展。在当时所谓的士大夫眼里,他们是追逐利益不择手段的一些小人,在官僚队伍中的级别比较低。中间派中的李季是手握重兵的军方代表人物,他是自高祖时期就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一员大将,不易卷入内争,成和败很难处理。如果介入内争成功了,很容易受到猜忌,功高震主,就会有杀身之祸。如果介入内争失败了,当然是首先被剿灭的对象,所以李季不愿意掺和宫廷内部争斗,这事我插不上话,我也不想插话。所以才有了这样一句话:“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所以李季态度一明朗,大多数的官员们,都选择了沉默,也符合古往今来政治运动的规律,积极拥护和积极反对的都是少数,明哲保身,是大多数没有政治野心人的选择。
李季的意见为什么这么重要,因为他手握兵权,如果他要和长孙无忌联合,发动政变,换掉他这个皇帝轻而易举,李季的态度给李治吃了一颗定心丸,皇帝的心就放下一大半。
朝廷中有了派系,皇帝就可以上下其手了。李治和武则天利用手中的权柄,不断的利用支持派,打击反对派,团结中间派,整个形势在发生着悄悄地变化,反对派虽然占据了宰相的大多数,但是已经不具备整体优势,而且他们缺乏军队的支持,武则天和唐高宗已经胜券在握了,他们不需要在顾及什么。
不久,反武派中最激烈的成员褚遂良被贬为潭州都督,反武派一下子沉默下来,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弱势,也见识了武昭仪的厉害,人性中懦弱的一面占了上风,他们为了保全自己的位置,统统选择了沉默。
七、正为中宫
永徽六年,武则天被正式册立为皇后。
自贞观十一年,十四岁进宫,至永徽六年,历经十八年艰苦历程,三十二岁的武则天终于实现正为中宫的梦想。武则天登上皇后之位与众不同,他不是八台大轿抬进宫里轻松即位的,她是经历了与内宫和外庭的艰苦斗争,经历了血雨腥风的洗礼才登上皇后宝座的。
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她不可能高枕无忧,王皇后的前车之鉴,曾几何时,王皇后和她一样风光无限,但是转眼之间就沦为了阶下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她接下来做三件事来稳定自己的后位。第一,稳定后宫。第二,改立太子。第三,改组外庭。
稳定后宫。武则天的利剑首先指向了后宫,他要对付的主要敌人是已经被废除的王皇后和萧淑妃。唐高宗感情世界起了波澜,他在册立了武则天之后,他又觉得自己对不起王皇后和萧淑妃了,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和他结婚十几年,萧淑妃还为他生了仨个儿女,他觉得良心上有点不安,对他们产生了一些怜悯之情。武则天一生重视情报工作,宫女都是情报人员,唐高宗私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被武则天探知到了,武则天绝不能容忍事情发展下去,她找到唐高宗如此这般说了一通,胜利成果来之不易,很可能因为你的草率之举付之东流,高宗听了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不能儿女情长,于是授意武则天杀了两人,一劳永逸。所以,武则天处死王皇后和萧淑妃是唐高宗授意,只是她选择了虐杀。她把这两个人各打一百大板,还要截去手足,她又把二人置于酿瓮中,就是扔到酒缸中。她说这叫“令二妪骨醉”,让你们在做重获自由的黄粱大梦。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只有二十几岁,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血腥的结束了。就这样武则天稳定了后宫,杀鸡骇猴,震慑后宫,让大家都知道武皇后是如此的强悍,如此心狠,看你们这些后宫女子,那个还敢再勾引唐高宗,那个还敢再反对她?
改立太子。当时的太子是王皇后扶持起来的李忠,他由一个普通宫人所生。当他看到养母王皇后被废,随后又惨死,李忠感到很惶恐。他主动上疏辞职。所以当武则天授意许敬宗上疏要求唐高宗改立太子时,唐高宗说,阿忠已经上表请求让位了。许敬宗说,这说明皇太子人格很高尚,我们应该成全他这番雅致,您就顺了他的意思吧。就在李忠凄凄惨惨离开京城的时候,武则天的长子带王李弘被立为太子。武则天的皇后之位更加稳固了。
重组外庭。武则天当皇后当的艰难,外庭的反对者们都是元老重臣,武则天已经贵为皇后,元老重臣还盘踞在宰相位子上,她怎么能够容忍?支持者也需要奖励。武则天和唐高宗依据反对派在朝中势力的大小和当年反对的激烈程度分期分批处理。那么势力小反对相对激烈的首先进入了黑名单。
就这样韩瑗,来济都被贬黜朝廷,褚遂良也病逝了。拥武派许敬宗,李义府进入宰相集团,武则天的势力大大的增强了。反武派只差一条大鱼-----长孙无忌还没有离开中央。天罗地网已经张开,尊为国舅,贵为宰相的长孙无忌又面临怎样的结局呢?
八、国舅之死
武则天和唐高宗决心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朝廷,长孙无忌是最大的障碍,但是长孙无忌是国舅,做了三十年的宰相,权倾朝野威震天下。重拳出击长孙无忌之前,他的党羽在逐步被剪除,褚遂良,韩瑗、来济先行被扫除朝廷,与此同时,长孙无忌的亲戚也难逃厄运。长孙无忌在朝廷中可以援引的势力逐渐被剪除,就剩下他孤家寡人了。
有人揭发太子洗马韦季芳和监察御史李巢谋反。武则天的火眼金睛发上看到他的利用价值,因为这个案子牵扯到一个权贵,这个权贵是谁呢,武则天希望他是谁,他就是谁。武则天的心腹许敬宗主审此案,他怎么会让皇后失望呢。他大搞逼供信,暗示他们供出长孙无忌,韦季芳哪敢诬陷长孙国舅,长孙无忌在一个五品官眼中他就是巍巍泰山,他哪有机会结交这样的权贵,打死他也不敢承认勾结国舅。韦季芳被逼无奈,自杀未遂,反成了畏罪自杀,自杀成了他有罪的证据。
唐高宗长叹一声,眼泪随之滚滚下来,说:“我家不幸,亲戚间屡有异志。往年高阳公主与房遗爱谋反,今元舅复然,使朕惭见天下之人,滋事若实,如之何?”唐高宗丝毫没有怀疑国舅谋反的事实,直接定性就是谋反,并且还给出了处理依据,高阳公主谋反案。恰巧的是高阳公主谋反案的处理者就是长孙无忌。并且利用这个案子牵连到所有的元老重臣,这样一来,所有当年未追随武则天的元老重臣无一漏网,全部免去官爵。
从废王立武到清洗后宫,从改立太子到外庭换血,唐高宗始终关注着事情的进展,并发挥主导作用。简而言之,唐高宗是统帅,而武则天是他的亲密战友,是积极的推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