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腰树下须低头
人在年轻的时候,天不怕,地不怕。总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世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到处处踫壁,头破血流的时候,才明白“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哲理。
只有历经了人生的苦难和挫折,失意和痛苦,砥砺磨炼,才能走出绝处逢生的困境。
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极具政治天赋,少有才名,政绩突出,却英年早逝,让人扼腕叹息。究其原因就是缺乏退让妥协的政治智慧。
贾谊无知之举在于:不遵循世代相传的游戏规则,不理睬约定俗成的各种禁忌,不仅招致了小人的嫉恨,也让赏识他的汉文帝感觉他华而不实。王勃曾评价贾谊:“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这里的“识不足”其实就是指贾谊“不识实务,不愿从众,不知退让”的做派。
贾谊离京后,深感怀才不遇,哀伤自恋,一蹶不振,写出了闻名于世的《吊屈原赋》《鹏鸟赋》。传入京都后,文帝虽赞赏其文采,但更加认为其格局有限,气量狭小,不堪大用。
更让人叹息的是,在梁怀王不慎坠马身亡后,本无责任的贾谊担心文帝追究,悔恨自身疏忽,更加郁郁寡欢,哭泣不已,因伤感过度而卒,时年33岁。
毛泽东的《七绝•贾谊》:“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惋惜之情,跃然纸上。一代旷世之才,如此结局,发人深省。
反观宋代的苏轼,与贾谊截然相反,形成鲜明的对比。因为政治的原因,苏轼落难了,依靠一块荒芜的土地耕种度日,他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以平常之心居之,自称“东坡居士”。
想当年,苏东坡被宠幸时如一杯烈酒,落难时却如一杯清茶。正是因为他的宠辱不惊,识大体,知进退,风雨之后终见彩虹。
东坡居士先到黄州,尽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又到苏杭,主持修筑了最美“苏提”。再到蛮夷偏远之地岭南,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千古名句。
每一次的被贬谪,苏东坡反而更加低调佛系,更加韬光养晦。最终达到了“也无风也无晴”的至臻境界。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教会了世人许多明哲保身的道理。总结提炼出了“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出头的椽子先烂”等警世格言。这些时时刻刻地警示我们,做人要遵常理,知进退。
真正清醒之人明白,退却不是消极的退让,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前行,是聪颖智慧的守护。如果你没有“弯腰树下须低头”的勇气,就可能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更难步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