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理财经济金融 Econ & Finance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简史

2018-02-08  本文已影响19人  X咖啡馆

1、——亚当斯密《国富论》

早在18世纪的时候,已经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经济问题,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富论》。在《国富论》之前,大家对于社会生产和发展的主要观点是重商主义,提倡政府应该尽量促使商品卖到国外去,可以帮助本国赚到黄金,一国累积的黄金越多本国就越富越强。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禁止金银输出,增加金银输入。重商主义者认为,要得到这种财富,最好是由政府管制农业、商业和制造业;发展对外贸易垄断;通过高关税率及其它贸易限制来保护国内市场;并利用殖民地为母国的制造业提供原料和市场。

而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狠狠抨击了这种观点。他提倡政府不要去干预人民的生产生活,因为市场的力量本身就会自动调节,让经济在最优的状态进行生产和交易。

什么是市场的力量呢?好像是个很虚的词,亚当斯密说你要把它想像成一只“看不见的手”,还是很虚……,其实说白了,市场的力量就是供给和需求的力量。也就是生产的厂家希望赚到最大利润,所以他一定会去迎合消费者,而消费者愿意为了自己更喜欢的商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样可以让自己更爽(这个“爽度”经济学家把它叫效用)。

举个栗子,有一个木匠,他自己很喜欢鹰,他以为别人也会和他一样喜欢,那么他就想了,如果能把鹰雕出来,卖到市场上一定很多人买,他就可以大赚一笔,于是他就雕了一些拿出来卖,结果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其他人并不喜欢鹰,他们喜欢小动物的木雕,比如猫、狗和兔子,这个木匠及时调整了自己的产品,他不再雕刻鹰了,而是雕了更受大家欢迎的猫、狗、兔子,结果他的木雕卖得特别好,他因此赚了很多钱,而其他人买到了自己喜欢的木雕,也非常开心。

这就是自由市场的力量,如果你的供给不受欢迎,卖方自然会调整自己的供给来迎合消费者的需求,而消费者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他也获得了幸福感。所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里就对女王提出,国家不要去干预经济,因为市场的力量会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我认为,《国富论》其实论证的中心在于资本主义是好的,市场经济的力量是强大的。

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我们现在叫做古典主义经济学(大概是因为年代太久远了)。古典自由主义思想还有一个著名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政治经济学家萨伊。萨伊提出的萨伊定律认为供给可以自动创造需求,所以你只要把这个东西生产出来一定会有人买,不存在商品卖不掉的情况。当然这种论调是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在工业革命刚刚发生的几年,生产力刚刚被释放出来,产量不大,还有很多人徘徊在温饱线上,你不用怕卖不出去,你只要能生产出来,一定有人买,所以很多公司没有竞争,不需要做广告,不需要市场营销。

在19世纪的时候,经济学向前发展了一大步,出现了以马歇尔为代表的“边际革命”,本质上就是把亚当斯密的思想用数学的方法就行表述,这些经济学家我们现在把他们称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

2、凯恩斯与大萧条

到了20世纪初,发生了一件对经济学的发展至关重要的事件,就是1929~1933年发生在西方各国的大萧条。大萧条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的东西根本就卖不出去,这就违背了萨伊定律所说的供给自动创造需求。公司卖不出产品,为了降低成本,只能大量裁员,导致大规模失业,失业人口增加,大家收入下降,导致更多商品卖不出去,经济陷入极度萧条。

关于大萧条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小故事:一天早上,有一个小女孩问她爸爸“爸爸,为什么今天早饭没有牛奶喝?”他爸爸是个牛奶厂的工人,回答说“因为我们牛奶卖不出去,我失业了,咱们就没钱买牛奶了”。大萧条直接给我们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个,出现了两个伟大的人物——凯恩斯和罗斯福;第二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其中一个重要导火索。

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的发表有了里程碑式的意义。凯恩斯是20世纪以来全球最伟大的人物之一,在凯恩斯之前,没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总量问题,没有人系统的研究失业率,大家研究的更多的是市场中的个体,消费者有多少需求,公司有多少供给。

总量不是个体的加总,不是说我先看看你有多少需求,他有多少需求,然后再加在一起。凯恩斯是不看你有多少需求他有多少需求的,他不看我们每个人怎么做决定,他就像站在上帝的角度一样,帮我们拍一张照片,发现现在很多牛奶卖不出去,很多汽车卖不出去,很多工人都没有工作。

凯恩斯提出这种经济萧条的发生是由于整个社会需求不足,导致东西卖不出去,才会有失业的大规模发生。所以他提出政府如果放任不管,经济短时间内是无法自动恢复过来的,既然社会需求不足导致大量失业,政府是可以做点事情的,政府可以自己主动投资,促进就业。

美国人很好的践行了凯恩斯的观点,胡佛大坝就是当年刺激经济的结果,好处是什么呢?带动就业,要搞基础设施建设,就可以带动大量就业,公路的发展又可以带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就业上升,大家收入上升,我们消费也跟着上升,那么其他行业也就复活了。自凯恩斯之后,才有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的观点和亚当斯密、马歇尔完全不同,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认为政府就是一个守夜人的角色,政府不干预经济,经济自动是可以调节供需平衡的。而凯恩斯认为如果一个经济体萧条久了,很多东西是会变质的,而政府的调节可以让经济很快恢复过来。

其实萧条的影响不光是经济,它会影响到社会文化的一些因素,它会毁掉一代人的梦想,有人统计过大萧条时出生的小孩长大后犯罪率更高一些。而且我们看1929~1933年大萧条的后果也能清晰的感受到。由于经济萧条会导致大量失业,大量家庭的破产,社会矛盾极度紧张,年轻人找不到工作就会把这种愤怒发泄到别人身上,那么某些人可能就会利用这种社会矛盾。

直到现在,大部分学者都认为经济大萧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1933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煽动德国民众,走向军国主义道路。

二战前的日本也是同样的情况,当国内矛盾没法解决的时候,很多国家往往会走军国主义路线,通过打仗把国内矛盾转嫁到国外,这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凯恩斯说,有萧条政府一定要治理,他说“讲长期是对处理当前事务的误导。在长期,我们都死了。如果在暴风雨的季节,经济学家告诉人们,暴风雨在长期中会过去,海洋将恢复平静,这未免把他们自己的任务定得太过容易和无用了”。

用后来历次经济危机的影响也可看出凯恩斯对于经济和社会判断的睿智。

比如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日本经济的萧条,确实大萧条会毁掉一代人的梦想,会毁掉年轻人奋斗的细胞。我想70年代出生的人对于日本人的印象大致是《东京爱情故事》里描述的那副图画,年轻人穿着卡其色的风衣,拿着公文包在地铁站里行色匆匆,但是现在90后对于日本人的印象估计是头发颜色有好多种,身上有好几个洞,年轻人不再奋斗开始堕落,这不是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应有的状态。

因为经济泡沫经济萧条会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让社会背负大量的债务。什么是正常的社会秩序呢?也就是我勤劳我努力,我就应该获得更高的回报,但是在经济泡沫的时候,大家比的不是谁勤劳,而是谁命好,如果我命好,我恰巧生在北京上海,我们家又要拆迁,我一个人能分好多套房子,这辈子都不需要任何努力了,如果命不好,搞不好奋斗一生才能买得起一套房子,那年轻人还努力干什么呢?而一旦泡沫破灭,那些炒房的人亏的一塌糊涂,房子不值钱了,但还欠银行一屁股债,可能努力一生才刚刚够还,那么经济发展就没有任何动力了。

凯恩斯认为,政府一定要调节经济,利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使得经济从大萧条中尽快恢复过来。

同时,凯恩斯提出,当经济极度衰退时,应该用财政政策,这个时候货币政策的效果是很差的。

这就是凯恩斯提出的“流动性陷阱”。这个词看起来高大上,但它其实说了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经济极度衰退的时候,央行释放流动性的传统货币政策对经济没有任何刺激作用。

为什么呢?很简单,央行一般通过商业银行释放流动性,也就是这个时候央行“发钱”给了商业银行,它的目的是什么呢?希望商业银行放贷出去,这样就可以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就业率上升,国民收入上升。但是,商业银行这个时候愿不愿意放贷呢?大家知道,肯定不愿意,就算它手里有钱,它也宁愿不放贷。因为经济很差,商业银行知道,放出去一笔肯定收不回来。所以叫做“流动性陷阱”,意味着流动性再多,经济还是在衰退的陷阱里无法增长。

所以我们发现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经济衰退的时候更多的是运用创新型的一些货币政策工具(我们称为QE),而很少使用传统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在人民银行创新型货币政策工具也越来越多(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跟大家讨论一下货币政策工具)。

这就是凯恩斯,一直影响我们整个人类社会的伟大经济学家。当然,他还是同性恋,但中年却跟俄罗斯一个芭蕾舞演员结婚了,他还是一个成功的基金经理,投资赚了很多钱。我想,凯恩斯对我们带来的影响会一直延续下去。

3、石油危机和后凯恩斯时代的经济学

20世纪60年代之前,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国家是非常盛行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一帮包着头巾的阿拉伯人喝了鸡血拜了把子,成立石油垄断组织——欧佩克,共同控制石油产量,目的是为了提高石油价格。

石油是一国经济体非常重要的原材料,石油价格的上涨导致生产成本全面上涨,而生产成本的上涨又迫使很多公司提高最终消费品价格,同时为了降低成本而裁员,西方世界出现了高速的通货膨胀,并且伴随有失业率的提高,也就是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出现的经济现象,即滞胀。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凯恩斯主义批判和发展的历史。

对凯恩斯的批判集中在两点:

首先,凯恩斯无法解释和解决滞胀这种经济现象,在凯恩斯的理论里,他最关心的是由于社会整体需求不足所导致的经济萧条,需求不足会导致产品卖不出去,进而导致大规模裁员和失业率的上升,而这种经济萧条会伴随有物价的下跌,因为公司卖不出去产品,就会想办法降价促销。如果失业率高,政府可以刺激经济,政府主导投资,刺激就业,从而提高就业,物价也会跟着上升。

其次,凯恩斯理论上最大的缺点是缺乏微观基础,因为他只关心整体的通胀率、失业率,他认为社会总体消费是全社会总收入的函数,人们到底会需要多少货币取决于他的收入,但事实上,人们往往不会一拿到工资就把这一个月所有的生活费都留出来,而是会先去买金融产品,然后再每个礼拜卖出一点短期金融产品留出现金作为生活费。凯恩斯的整体论证里面就缺少对微观个体如何做决策的分析。

在对凯恩斯批判的所有经济学流派里面,影响最大的是三个人,首推就是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

货币主义的弗里德曼

20世纪80年代是弗里德曼的天下,他继承了新古典主义关于货币的看法,提出就是由于中央不负责任滥发货币才导致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当泡沫破灭时又会导致经济衰退,所以他主张央行只需要维持一个经济增长必须的、稳定的货币增长率就可以了,不要随意改变货币政策。这个对于资产泡沫的论证我认为基本上是符合实际的。

事实上,很多资产泡沫都是一开始央行想要刺激经济,开始释放流动性,资产的价格都是钱堆上去的,钱多了资产价格自然会上涨,表现最明显的是房地产和股票的价格的上涨。比如央行想要刺激经济,它就增加货币供给给商业银行,目的是希望商业银行增加信贷,支持实体经济的投资,新开的工厂、项目增加了就能够增加就业,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经济衰退的时候银行不愿意贷款,或者就算银行放款给私人,这些钱不是拿去投资实体经济的,因为现在开工厂不赚钱啊,什么赚钱呢?炒股票炒房子赚钱啊,于是大部分释放的资金都去买了资本品,资本品价格涨的很高,但是这种上涨是没有实体经济做支撑的,这种上涨是脆弱的,就像泡沫一样,小小的压力就会导致它的破灭,最后财富急剧缩水,经济陷入萧条。那么追根溯源,央行一味扩大货币供给是罪魁祸首。

80年代弗里德曼的理论对美联储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但弗里德曼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时时刻刻敲响警钟,没有实体经济支持的货币增长早晚有一天会崩盘。

抨击凯恩斯主义没有微观基础的是理性预期学派,代表人物就是卢卡斯。

理性预期学派的卢卡斯

他们提出,每个人都会基于效用最大化做出自己的选择,而且大家做决策的时候,会根据以前的、现在的和预期将来的所有可得的信息作出最全面的判断,政府的政策实施下去,往往会被人们的行为所抵消。

比如,政府降息是为了刺激银行放贷,从而增加实体经济的投资,从而带动就业和经济增长,结果降息之后,大家都预测市场流动性会上升,预测股价会上涨、房价会上涨,从而以极低的成本融资投向资本市场,推高了资本品的价格,同时预期通货膨胀会上升,从而要求的回报率不降反升,对投资没有任何帮助。

这样政府的政策被人们的行为所抵消,反而会更大程度的推高经济泡沫,加速经济衰退的发生。那么既然政府的政策效果会被人们的行为所扭曲,效果就不可控了,那么政府还不如啥也不干,早点回家洗洗睡了。

当然,在后凯恩斯时代,也有很多经济学家继承了凯恩斯的衣钵,赞成凯恩斯的经济主张,其中主要是新古典综合派和新凯恩斯主义。

新古典综合派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

新古典综合派的萨缪尔森

通俗一点说,萨缪尔森就像“和稀泥”的,他把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就是亚当斯密为先驱的主要观点称为微观经济学,因为古典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个人消费者和公司厂商,他们寻找的是这些个体达到最优化的过程,论证的是通过个体的最优化,整个市场也就达到了均衡状态。

就像我们前面举的木匠的例子,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他让供给和需求匹配,“你好我好大家好”,市场达到最优状态;而把凯恩斯主义称为宏观经济学,因为凯恩斯主要研究的是总体,不看每个个体的决策。

新凯恩斯主义

新凯恩斯主义主要的贡献是在凯恩斯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它的微观基础,即总量是在个体最优化的基础上的,美联储两任主席伯南克和耶伦都是新凯恩斯主义代表人物。

20世纪60年代之前,凯恩斯的理论在西方国家是非常盛行的,但是20世纪70年代爆发了石油危机,一帮包着头巾的阿拉伯人喝了鸡血拜了把子,成立石油垄断组织——欧佩克,共同控制石油产量,目的是为了提高石油价格。凯恩斯的理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所以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经济学的发展史就是对凯恩斯主义批判和发展的历史。

我一直相信,学习历史是寻找社会发展规律的最重要方法。通过历史来学习,知识便不再枯燥乏味,而是有着鲜活的生活气息,然后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些冷冰冰的理论和我们都是息息相关的。

4、总结:主流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

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就是前面“和稀泥”的萨缪尔森提出来的。他们的区别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宏观经济学研究是总体。

总体并不是个体的简单加总,我举个通俗的例子,个体就是研究你这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去上班,你不会起的特别早,因为太早会太困,也不能起太晚,太晚了上班就迟到了,所以每次你的起床都是一个最优决策;而我们研究总体就是不管你这一个人几点起床几点坐地铁,早上站在上海中心大厦上向下看,会发现我们这些芸芸众生有一个特点,就是从8:10开始会一大波一大波的从地铁站出来涌向各个写字楼里面。所以宏观是站在上帝的角度往下看所有人的特点,比如站在上帝角度往下看现在失业率高不高,物价高不高。

第二,微观经济学是一幅美丽的图画,宏观经济学是一张现实的照片。

微观经济学是经济学家坐在书摘里面,YY出来的一个完美的市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市场会使得供求平衡,然后“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微观经济学一直在求最优解,资本主义是美好的;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真实的世界,是我们现在坐着直升飞机对现在的世界拍一张照片,这张照片看到很多人没有工作,失业率很高,工厂卖不出去东西,库存很大。

这是他们的本质区别,当然现代经济学的发展也让他们互相渗透。

其实经济学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各种现象,我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现象变得更加复杂化,经济学的发展也会生生不息。而以史为鉴,了解经济学的发展,了解经济史,会对我们当下的经济分析提供思路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