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系列文章之三:洞庭山上碧螺春
今年春天,我同在苏州求学的孩子一起,到居住在太湖洞庭西山的茶友“自在”家,去观摩学习碧螺春茶的采制。
“自在”与我交往多年,每年春上,他总要给我寄些碧螺春茶样品尝。我的朋友前往,介绍给他,总是热情款待。
跨过太湖大桥便是太湖第一大岛西山,路上孩子告诉我,他们去“三山岛”(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东南太湖中)考察后,比较认同太湖是由小行星撞击后行成的学说。
西山景色秀美,花香蜂鸣,水天一色,白墙灰瓦的村落很好地嵌入到大自然中。“自在”家的村旁,有几棵年代久远的香樟树,与不远处的缥缈峰互为风景。
“自在”陪同我和孩子以及北京来的朋友,一同去他家的茶山观看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山不算太高,沿着山径,在茶树、果树、松树等树间穿行,草木花香直入鼻息,沁人心脾。采茶的人头戴遮阳帽,肩挎小背篓正忙着采茶。这种茶树与各类果树以及别的树木间种茶有很多好处,茶芽萌发之际,也正是果树开花之时,芳香物质弥漫于空气,被茶树吸收,因而碧螺春有着其他茶不可取代的花果香,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环境,才能生长出这等好茶菁。
碧螺春产地太湖 碧螺春产地太湖“自在”还领我们看看他家的“野放”茶园,那些散养茶的周围杂草丛生,标准的原生态,不施化肥,不打农药,产量也不高,深受一些碧螺春“骨灰级”茶友喜爱。“自在”送了点这种茶的茶样,回来后分给几位好友,品尝后赞不绝口。
正是采茶制茶的繁忙季节,“自在”还为我们备了丰富的午餐,让我们很是过意不去。
“自在”家仍然采用自家采摘自家手工炒制的方法做茶。午饭后,“自在”的妈妈烧火,爸爸为我们炒制一锅碧螺春茶。边炒制边为我们介绍每道工序的特点。
“自在”爸爸告诉我们,碧螺春采摘、制作要求十分严格,讲究“采得早、摘得嫩、练得净”;烧火制茶是门技术活,采回的鲜叶萎凋摊凉到香气发出来后,要将柴灶上的大铁锅,用鬓刷洗干净,锅温达到180°以上时,然后洒进鲜叶,要旺烧到300°,保持锅温快炒,杀青、抖散、团揉、平揉、做型、提毫,全在这口铁锅里完成,手不离茶,茶不离手,一气呵成,约半个小时左右结束,这样才能炒出色泽青翠、鲜甘宜人的好茶。
言语间,一锅鲜绿茶菁,慢慢变成微曲的细条。“自在”的爸爸开始一团团搓揉,就在出锅前最后一瞬间,茶毫就蓬蓬松松地鼓掌起来。碧螺春“高温杀青、热揉成形、搓团显毫、文火干燥”等工序便完成,黛绿色弯曲的茶上遍布茸毫,这便是闻名天下的“铜丝条,蜜蜂腿”。
“自在”的爸爸告诉我们,清明前的碧螺春味道是很淡的,有的茶客喜欢淡中寻味。碧螺春芽嫩,品饮时应先投水,再落茶,一杯春色慢慢垂落,别具景色,入嘴貌似无味,细品之下却能感受到绵密馥郁的花果清香。
亲临碧螺春产地,感受到了它的生长环境,观摩学习了碧螺春的制作过程,品尝了新制的碧螺春,我脑海里冒出一句千古名句“从来佳茗似佳人”,用它来形容碧螺春,可谓恰到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