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8.1第一次学习实验
早上七点半到了自习室,吃早餐装水回消息鼓捣了一会到了8点,出去背书
1.英语精听和口语训练32分钟,特别是在口语上,不断地去模仿她的发音【爆破,连读】,语气,每一个句子都重复10+遍以上,有那个感觉,但是没有融入视频中作者的感情
2.行测常识,今天做了语句填空题,错题2个,原因主语没有找对
常识积累,昨天的已经忘了三分之一,继续回顾旧的知识,新的知识只是往前推了一点
3.今天大部分时间在了拆解文章上,花了大概有2.5——3h,不断的复习模糊的点,如果已经很模糊就去听课,在拆解文章过程中,我发现对课程的理解又贯通了一层。
拆解过程中对老师的这段话印象深刻,还得再好好琢磨
核聚老师:许多人成长很慢,因为什么?他总想一飞冲天。总想一下子突破,反倒坑坑洼洼,曲曲折折,时不时掉坑里去。而这个绵长的力量,我说的实际上就是这个指数增长的心法,就是一点一滴的下这个这个扎扎实实的功夫,然后扎扎实实地去体察自己的内心,体察别人的内心,体察自己的苦难,去感知别人的苦难,那这样子才能懂得对自己好,才能对别人好。说话、行为、做事情能做到位。
个人想法: “一点一滴的下这个这个扎扎实实的功夫,然后扎扎实实地去体察自己的内心,体察别人的内心,体察自己的苦难,去感知别人的苦难,那这样子才能懂得对自己好,才能对别人好。说话、行为、做事情能做到位”这就是为什么老师要教我们换位思考,有时候我们跟别人聊天时听不清,看不清,最后导致曲解别人的意思。我们会曲解别人,反映出来我们也会曲解自己,有的时候我们看不清自己的内心,我们连自己都不了解。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直面真相,直面自己。还有一点换位思考是极难的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有的时候我们没有经历别人正在经历的事。所以要去体察自己的苦难,感知别人的苦难。
我有点疑惑老师为什么用的是“体察”这个词呢?去百度了一下它的解释是这样的1、体会审察;体验观察。2. 实地考核;亲自考察。3. 体贴照料。
这里应该偏重于1,2。我想它的大概意思应该是自己实践过,不是随便实践,是很清楚其中的酸甜苦辣,一路一步步走过来,就比如高考,考研等,在这个过程中去体会审查自己的内心,所走过的路,才能清清楚楚的感知到别人的苦难,别人的内心。我们最大的缺点就是总在自以为是,用自己的经历去提醒别人该怎么做,很少看到别人到底处于一种什么境况。我记得我大学一位老师曾经在课上说,回答问题不要总说我觉得,我觉得,你要回到题目中,回到这个情景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今天没有完成既定目标,学习效率下降。对明天每件事的记录须精确到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