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斧声烛影”神秘面纱(95)
第八章 赵匡胤的死因猜测
第三节 赵匡胤死前到底有没有得病?
人类死亡有多种原因,其中因病去世,是主要的原因,也是最能让人接受的原因之一。
赵匡胤死得太突然,《太祖本纪》又没载明他死之前曾经得病,难免引人怀疑。
前面讲了,作为正史的皇帝本纪,文字记载力求简明扼要。要想弄清楚一件事的前因后果,还需要结合人物列传或其他历史资料才行。
《太祖本纪》没有赵匡胤得病记录,宋史人物列传或其他历史资料中有没有记载?当然有。而且不是孤例。
首先,我们可以从《程德玄传》(卷三百九)看到“太祖大渐之夕”的表述。“大渐”,就是指病危!如果赵匡胤没得病,则不是用“大渐之夕”,而是“驾崩之夕”。
其次,李焘的《长编》(卷十七),前面章节引用过“上不豫,驿召守真至阙下。”
再次,杨亿的谈苑记载的《黑杀将军》也有“太祖不豫”;《宋史全文》(卷二、太祖二)“先是,上不豫”;《本末》(卷十)记载“冬十月,帝有疾”。等等,我们不一一列举。
当然,这些史料记载。可能存在相互抄袭的现象,但最起码这些作者,抄袭之前,自己主观意识认可赵匡胤死前得病。
最后,我们来看文莹的记载,他的《玉壶清话》(卷七)有一则笔记,比较详细地描述了赵匡胤西幸洛阳的经历,虽然没有明确指出赵匡胤得病,可是我们仔细琢磨,他所描述的背后深层意义,也就凸显出来了。
文莹先说赵匡胤在出生地洛阳夹马营找小时候的石马玩具的事,然后说赵匡胤想迁都,李怀忠劝谏后,赵匡胤答应了,之后去拜祭老赵的陵墓永安陵:“拜安陵,奠哭为别,曰:‘此生不得再朝于此也。’即更衣,取弧矢,登阙台,望西北鸣弦发矢以定之,矢委处,谓左右曰:‘即此乃朕之皇堂也。’以向得石马埋于中,又曰:‘朕自为陵,名永昌。’是岁果晏驾”。
不知大家看清楚赵匡胤在永安陵前说的话没有?赵匡胤在老赵陵墓前“奠哭为别”,说:“这辈子再没有机会来看您们了。”
洛阳离开封很近,就算在古代交通不便利的情况,两天三时间也就到了。赵匡胤真要想去拜祭父母陵墓,名正言顺,谁能阻止得了?不说是一年一次,两年三年五年一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赵匡胤贸然说,这辈子再也不能来看父母陵墓,说明什么问题?说明他心里清楚,自己的身体出状况了!
最关键是后面的行为,登阙台为自己选陵墓之地。李焘的《长编》、杨亿的《谈苑》,对此事都有记载,但是他们并没有文莹记载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