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共育”内容梳理与思考

2023-10-05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雨_

今天把许科长分享的关于“家庭教育”的文章看完了。主要分为这几类:一是朱永新教授关于“家庭教育”的年度报告;二是有几所学校在推进“家校合作”的经验分享;三是几个校长关于“家庭教育”的看法。

朱教授从“家校合作共育的历史考察与概念界定”“家校合作共育的意义与价值”“新教育实验中家校合作共育的原则”“新教育家校合作共育的途径与方法”四个方面谈了新教育实验“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可以了解到“家校合作共育”的发展历程以及概念内涵。对其中的很多概念有了更明晰地了解,也知道了“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现在已把“家校合作共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程度,这是社会发展标志。

最重要的是实践途径与方法,现梳理如下思维导图:

细看这些途径与方法,我们都了解过,甚至大部分实践过,其实效果都不错,问题就在于,是否坚持在做?有多少人坚持在做?比如家校信,大家都知道这样的沟通方式,对促进家校沟通有非常大的好处,但是,又有多少人坚持呢?就说自己吧?开学一个多月了,给学生的信开了个头,后面居然没写下去。再说“新父母学校,十几年前的一小就成立了“家长学校”,还办了《家校报》,可谓非常先进的办学理念。但是,我想问,这十几年有坚持在做吗?有没有不断迭代,真正取到促进家校合作共育的目的?或者对这个管理办法有没有进行跟踪调查,取得了多好的教育效果?是否值得进行推广?

再说“新父母课堂”这也是非常好地利用好家长资源进行育人的方法,可是因为疫情停顿了很久,现在可以好好地拣拾起来。我们学校从去年开始实施的“家庭教育讲师团”活动,是非常值得坚持下去的措施。学校的“家庭讲师”每学期两期进行主题微讲座,参加人员,给定各班名额,由家长抢票决定。我认为这既给了学校教师总结提升的机会,同时又给了家长实实在在的家庭教育的指导。希望后面可以增加频率,比如每月一期,或者每两周一期,并且讲座主题要形成系列,最好能进行分年段进行,毕竟家庭教育有年段特点。

这让我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他曾经编写并进行每个年段的系列家庭教育讲座,这是实实在在地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这自然会提升学生的育人质量。

几所学校在经验分享中可以看出都是竭力在做好家校合作共育的项目。比如新城小学的“家长节”就把家长在育人这件事上的重要,并且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重要,并在一次次地与孩子的互动中感受这份亲情;山东沈阳路小学的“7S”家校合育,很好地把新教育理念下的“家校合作共育”的理念进行了落地。

几个校长或老师的分享中告诉我们“我们要培养怎样的孩子”“家庭教育”的方法介绍等。上外附中的副校长赵均宇说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体格、独立的人格、中庸的性格。北京四中校长刘长铭说要鼓励孩子做个幸福普通人。许科长说要为未来社会培养读书人。在谈到方法上时,许卫国科长说,家长最需要做的是示范和陪伴,最有效的方法是恰当的要求、热情的鼓励、严格的督促和必要的帮助。傅国亮说家庭教育根本特点是不教而教、不学而学,最根本的方法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与许科长所说的最需要做好示范与陪伴,有异曲同工之妙。

要做好言传身教,那就要求我们家长要努力做更好的自己,才能以更多好的行为与品质影响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比如,你想让孩子爱上阅读,我们父母就要做一个读书人;想让孩子成为大方有礼貌的人,那我们自己首先就要有这样的德行;要让孩子遇事不急不躁、宽容大度,那就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遇事就发飚的人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女儿,之前老师反映她很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发脾气,并且不好好说出缘由。我后来反思,这可能与我有关,因为自己压力大,常常对着孩子爸发脾气,这不自然就传递给她了?正如魏老师所说“孩子的一切问题或多或少都能在父母身上找到根子。”认识到这一点,我就意识地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最起码在孩子面前,装也要装成一个有事好好说话的人,我想只有自己不断改变,孩子才会慢慢克服掉这些毛病,成为更好的自己。

总之,这些文章给了我不少的思考与启发。希望在家校合作共育方面,我们能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