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耳陈馀决裂给人的启示
![](https://img.haomeiwen.com/i130752/d59a2c3be318bddc.jpg)
读历史人物,可以让人经历更多的人生,可以让人更好地做人做事。
最近几天总是想到汉初的张耳陈馀的故事。
《张耳陈馀列传》出自司马迁的《史记》,文中记录了战国末期两位著名人物张耳与陈馀的生平事迹。
张耳,魏国大梁人,也就是我的开封老乡,字子聪,年轻时家境贫寒,但以智谋见长。他在魏国任职时,因直言敢谏而被人所敬重。后因秦国强盛,魏国危亡,张耳弃官逃亡,投奔陈胜起义。陈胜称王,任命张耳为大将军,让他负责平定诸侯,张耳因此名声大振。
张耳年少时曾经是信陵君魏公子无忌的门客,汉高祖刘邦是信陵君的忠实粉丝,两人英雄惜英雄,最终成了儿女亲家,刘邦称帝后,张耳被封赵王。
陈馀,魏国人,字子山,与张耳相识于年少之时。两人志趣相投,为好友。然而,陈馀生性骄傲,性情刚烈,不易与人和睦相处。陈馀与张耳一同投奔陈胜起义,陈胜亦赏识陈馀,授其高官。
起初,张陈二人关系非常好,他们共同师从魏国著名学者田生,学习兵法和治国之道。二人志同道合,相互信任,成为莫逆之交。在魏国灭亡之后,二人都没有放弃复兴魏国的理想。他们共同辅佐魏王魏豹,协助他在魏地重新建立势力,张耳被任命为魏国的丞相,陈馀则被任命为魏国的大将军。二人分工合作,密切配合,共同维护魏国的利益。秦未大乱,二人力图恢复魏国旧地,共同策划行动。
然而,随着战局的发展,两人的矛盾却日渐显露。
张耳性格温和,为人谦逊,擅长交际,且能容忍不同意见;陈馀则刚愎自用,视张耳为畏友,内心深处始终未曾完全信任。两人在战略问题上屡次意见不合,特别是在如何对待降秦的议题上,张耳主张招降纳叛,以柔克刚,而陈馀则坚持强硬立场,誓不与敌为伍。二人的分歧在魏国的争夺战中愈演愈烈。
在那个烽烟四起诸侯并立的时代,经过打拼,陈馀被封为代王,张耳被封为常山王。
陈馀对张耳心怀不满,他认为张耳并未尽力辅佐自己取得更高的地位,反而在背后有所图谋。张耳则对陈馀的狂傲不屑一顾,两人关系逐渐恶化。
两人关系的关键时刻发生在张耳归汉与陈馀的背汉的时候。
汉王刘邦攻入魏地,张耳投奔刘邦,被封为侯,掌握实权。陈馀则背离刘邦,投奔项羽。项羽败亡后,陈馀失去依靠,被迫与张耳对峙。
最为人熟知的故事是,张耳在河北作战时,陈馀兵临城下。张耳仗着老友的情谊,以和解之词相邀。陈馀表面同意,实则设伏兵于途中。张耳虽有戒心,但碍于旧情,未做严防。结果,张耳中伏,几乎全军覆没,幸得刘邦救援,才得以逃脱。
后来,陈馀在与韩信的成名战“背水一战”那场战斗中失败,被俘后自杀,结束了他的传奇的一生。张耳作为刘邦一方,虽得胜,但昔日好友已成仇敌并身死,心中不免悲凉。
两人的故事,既是乱世中英雄之间的相惜与相争,也是人性复杂的缩影。二人由友谊走向敌对,既有利益冲突的推动,也有性格不合的加剧。在乱世之中,利益与信任常常被置于对立面,最终导致了二人分道扬镳,令人唏嘘不已。
如今,如烟往事已去,当我们回望过去,他们的故事可以给我们什么启示呢?
首先,志同道合并非长久合作的保障
。张耳与陈馀起初志同道合,共同为恢复魏国的荣光而奋斗。然而,随着权力和利益的介入,他们的分歧逐渐显现,最终导致关系破裂。这提醒我们,即使最初有共同的理想,如果在合作中无法妥善处理分歧,友谊也可能难以持久。
其次,性格和处事方式在合作中至关重要
。张耳性格温和,善于妥协,而陈馀则刚愎自用,性情刚烈。他们在处理问题上的不同方式导致了矛盾的激化。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合作伙伴之间的性格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必须相容,否则将导致摩擦和冲突。
再者,利益的争夺常常是友谊破裂的导火索
。在乱世中,利益的争夺尤为激烈。张耳和陈馀从共同的志向出发,最终因各自的利益选择不同的阵营,导致彼此间的猜忌和对立。这告诉我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如果不顾及友谊和信任,最终可能失去更多。
最后,乱世中的信任尤为脆弱
。在纷乱的局势中,张耳与陈馀之间的信任未能经受住权谋的考验。即使两人曾是挚友,最终也因猜忌和背叛走向了敌对。这个故事教导我们,信任的建立与维护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动荡不安的环境中。
现代社会,好朋友之间轻易不要合伙开公司,轻易不要试探人性,大概说的也是这个理儿。
总之,张耳与陈馀的故事是一部关于友谊、权谋、和人性复杂性的悲剧。它警示我们,无论是在人生还是职场中,处理好人际关系和利益冲突,是实现长久合作的关键。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复杂的环境中,信任和理解尤为珍贵,不应轻易舍弃。
2024.08.20 21:12
上海 赵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