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
心理学中有一个“海格力斯效应”:这是一种弹簧式的反抗行为表现,尤其表现在有冲突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管教越严格、逼得越紧,孩子越叛逆;简单来说,就是“你跟我过不去,我也让你不痛快”。
怪不得我每次试图压制住儿子时,儿子总是特别愤怒,像一头暴躁的小狮子。当青春期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越是着急打败孩子、跟孩子较劲,孩子越叛逆。
父母可以用身份权威轻而易举地镇压孩子,孩子也能用反抗让你一败涂地。和青春期孩子相处,你更需要凡事慢半拍。明白自己的问题之后,我开始努力寻找解决方法。
直到看到一位心理学老师讲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她在青春期的时候,特别叛逆、情绪化。有一天下午,她跟她的妈妈、妹妹一起下地收白菜花,不知道因为什么,她突然发了一股无名之火,急赤白脸地训了她妹一顿。
妹妹哭着跑去跟妈妈告状,她本来已经准备好要和她妈妈火拼一场的准备。但她妈回过头,用一种很平常的样子,淡定而从容地看看她,笑笑说:“你姐这段日子也不知道怎么了,吃了枪药一样,你不要理她就好。”
然后妈妈就转身弯腰继续忙去了。说来奇怪,她所有的躁动不安、愤怒忽然间就熄了火。这个故事让我特别触动。
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个随时都会被点燃的炸药,只有慢下来,沉住气,才能对抗他们的躁动与叛逆。所以,我决定在和儿子以后的相处中凡事慢半拍,缓三分。
1. 脾气慢半拍——保持情绪平和,青春期的孩子本就容易情绪暴躁,如果父母再和孩子激烈对抗,势必会激发亲子矛盾,一发不可收拾。
所以跟青春期的孩子相处,父母一定要能接得住孩子的负面情绪,保持情绪平和。前不久,我辛辛苦苦做好了一桌饭菜,结果儿子吃了两口就放下筷子,无精打采地说:“我吃饱了!”
这要放在以前,我肯定会拍案而起,大声指责他不懂得珍惜,最后爆发一番母子恶战。但这次,我却心平气和地问:“怎么了?是心情不好吗?”
儿子对于我的变化很惊讶,回道:“是有点,不用你管了。”我依旧耐心引导:“有什么不开心可以讲讲呀,万一妈妈能帮到你呢。”
儿子踌躇了一下,告诉我最近的物理很难,他好几次都没考好,还被老师批评了。我先是肯定了他最近的努力,然后又安慰他别着急、慢慢来,最后还设身处地地帮他想了几种解决方案。
打那之后,儿子对待我的态度明显柔和了不少。父母能够包容孩子的情绪和变化,理解、接纳孩子,就是青春期亲子关系走出黑暗的开始。
2. 开口慢半拍——放弃唠叨和说教,“十几岁的孩子对不请自来的关注和建议感到愤怒。”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识高涨,他们急切地想要自己“说了算”。
所以哪怕明知道父母是出于好心,他们也会对父母时时刻刻的“叮嘱”感到排斥。于是,我决定学会闭嘴,放弃没完没了的唠叨和说教。
儿子早上上学要迟到了,哪怕再着急,我也按捺住自己,不再催促;饭桌上也不再唠叨他的学习,最多问问他饭菜合不合口味,最近有没有什么想吃的菜。
儿子半夜饿了起来煮泡面,我也没有啰嗦一通,而是在他吃完后默默收拾了残局。别说,这段时间家里发生冲突的次数大大减少了,我们开始能和平相处了。
3. 伸手慢半拍——给予孩子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以前的我总想着儿子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是我生命的延续,对他有绝对的控制权。
从衣食住行、到学习态度、生活习惯,我方方面面都想伸手管制。如今,我才意识到儿子到了“心理断乳期”,他渴望自由、尊重来成全自己的独立。
于是我决定从心底把儿子当成一个大人来对待,给他充分的空间和自由。不喜欢我没事进他房间?可以,你开心就好。想看漫画?可以!不过一定要保证先把作业写完;周末朋友过生日,几个同学想要在KTV通宵庆祝?
可以!不过在外一定要注意安全,顺便再塞给他100块钱买礼物。渐渐地,儿子的脾气越来越好,甚至开始愿意跟我分享他的学习和生活了。
心理学家曾奇峰曾经说:父母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成为自己国土上的国王。放下对孩子的控制,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他才有精力去做对的事情,变得更加独立自主。
就这样,我经过了3个月的调整与改变,成果非常显著:儿子学习变得特别自觉,成绩也有所提升,最重要的是,我们的亲子关系迎来了春暖花开:我们母子经常会在一起讨论生活和学习的困惑,家里也重新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
至此,我也真正理解了那句话:“如果一个孩子要成为一个成年人,那么是要踩着一个成年人的尸体才能完成这段成长之路的。”
对父母而言,青春期就像是一道躲不过的劫。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段革新涅槃之旅,他们会在疼痛与蜕变中大步跃进。
希望所有父母,都能和孩子建立亲密的情感联结,陪伴孩子平稳地度过这段冒险的旅程,迈向更光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