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服人不必嘴巴犀利,麦肯锡写作书教你如何用逻辑说服人
说件有意思的事情,前几天看电影时候,在侯影厅听到一段对话。
女:最近的电影怎么样?
男:最近有《狮子王》《扫毒2》《哪吒》......
女:然后呢?
男:《狮子王》《扫毒2》都很多人看,我朋友昨天就是看《扫毒2》,有一个同学昨天看了《狮子王》。
女:然后呢?
男:《狮子王》是迪士尼的.....
女:听你说个结果怎么那么难?!你直接说那部好看就是了!
男:听说《哪吒》挺好看的。
女:算了不看了!
回家路上我反复琢磨双方的对话,为何会造成最后的局面?看电影分明是件享受的事,最后却闹得不欢而散。睡前跟女友通话,说了此事,女友说这种事比比皆是,吃饭看电影时候,遇到这种事很是平常,就连微聊微信时候,也会突然发生这样的事情。
女友总结说:“这就是俗话说的“多说多错”吧,想不错最好不说。”
是随着电子产品的普及,人们每时每刻都是处在“说话”当中,要想像古人那样缄口不言,简直无异于朝种树,夜乘凉-——不可能的事。现在打电话,发语音,就连发短信,微信,在新闻媒体栏下留言都是一种“说话”。
然而紧凑的发言,也未能够提高我们的说话水平,在表达观点时候不够清晰,听或者看的人,要么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要么云里雾里不知所云,要么发生误解不欢而散。
其实,在沟通中,并不在于我们说的话有多少,而在于被对方所理解的话有多少。那么我们该如何表达,才能避免说话不讨人嫌?让对方理解自己的真正意思呢?今天我们来看看这本《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书中就有解决此类情况的方法。
咋一看这本书是教写作的,其实写作也是一种说话,《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是根据作者高杉尚孝的经验写成的,他是全球战略顾问,还是筑波大学研究所客座教授。曾任职于麦肯锡、美孚、摩根大通等世界一流企业,丰富的工作经历,让他积攒了丰厚的工作经验。
这本书拿到时候,看目录排版,我觉得是教科书,因为把每一个小标题都编写在目录上了,即使没有详细看书,光看目录就会很容易的得出思维导图。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世界一流公司的商务文案写作方法,贴心的分为基础篇和实践篇两部分,结合实际案例,系统地介绍了运用逻辑思考,制作商务文案所需的诸多方法,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分辨问题类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开法,以及具体制作报告与简报的方法等。
这本书让我最感兴趣的,是对信息的解读,这个知识点拓宽了我的知识范围,同时在生活中也是最有用。将它运用在沟通中的话,那么可以得出这这个结论——高效沟通的技巧只有两个:第一是会听,第二是会说。
会听是沟通的基础
高阳描述“红顶商人”胡雪岩时,“其实胡雪岩的手腕也很简单,胡雪岩会说话,更会听话,不管那人是如何言语无味,他能一本正经,两眼注视,彷佛听得极感兴味似的。同时,他也真的是在听,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伸一、两义,使得滔滔不绝者,有莫逆于心之快,自然觉得投机而成至交”。
在听的过程中,学会分辨信息的种类,才能理解别人说的是什么,也才能够在“紧要关头补充一、两语,引伸一、两义”。《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一书中,把信息分为三类——记述信息,评价信息,规范信息。这三种信息的定义如下图: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三个定义,举几个例子。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这本书有214页。”是记述信息。(平铺直叙)
“这本书对我来说,非常有用。”为评价信息(有形容词)
“《长安十二时辰》一定会受到观众的喜爱。”为规范信息。(有动词)
知道了信息的种类,我们在听别人说话的时候,就可以精准接收信息了,同时也能够精准返馈,精准回复。
就像在电影院的两个年轻人,不欢而散的问题在于,女生想知道“电影怎么样”,是评价信息,而男生不断提供描述记述信息,女生一直得不到期望中的回复,所以会越来越烦躁,如果男生明白对方的信息种类,就可以避免这场不愉快的约会。
会说是沟通的加持
记述信息,有暗示评价的效果
我们经常会在不知不觉中,把记述信息读取成评价信息;或者反过来认为自己传递的是评价信息,结果却是记述信息,在这种情况里,记述与评价之间,存在着连接二者的评价条目与评价标准。如果把记述信息当做“根据”,把评价信息当做“结论”,那么其中就会出现把根据以结论连起来的评价条目与评价标准。
举例来说:“这三鲜包子很鲜。”就有评价信息的意味,解读为有评价意味的信息——“这是一个很美味的三鲜包子。”那么,这其中存在植根于我们内心价值观的评价条目,三鲜包子很鲜代表着美味。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接受者能快点作出评价,换句话说希望让他自己推论出具有说服力的评价信息,那么我们只要配合对方价值观中的评价条目和评价标准,传递出记述信息,就能够有效到达目的。
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当我们作为传递者时候,如果你是希望他接受的只是记述信息,我们在说话的时候,要避免类似的信息传达,避免让人误会。就像上面的女孩子,问电影怎么样,可以换成“观众对这部电影的评价怎么样?”明确表达,男孩子也就立马明白,直接说电影的评价,避免后来的不欢而散了。
评价信息,会产生规范效果
就像记述信息会被解读成评价信息一样,评价信息有时候也会被当成规范信息。例如,“去XX餐厅吃饭是个不错的主意”就是如此。它属于评价信息,但是很多人经常把它们理解为“你应该去XX餐厅吃饭”的意思,当成是促使行动和建议的规范信息。
再举个例子,有则信息是“为了提高本餐厅的业绩,拥有XX菜品是必要的",你觉得这则信息应该归为哪一类呢?以较广义的范畴来说,这则信息属于描述性的信息,不属于使用“应该”两字的规范信息,因为它只是描述这个菜品是必要的而已。那么,它属于描述性的信息当中的哪种呢? 这个信息是基于某种价值观或某种评价标准所做出的结论,而且告诉我们xx菜品是必要且重要的,所以属于评价信息。
但是,很多信息接收者会把“为了提高本餐厅的业绩,拥有xx菜品是必要的"这个评价信息,解读成规范信息。原因在于,他们心想,如果欠缺必要的菜品,那么“本餐厅应该拥有xx菜品”等。
为什么会把评价信息当成规范信息呢,这是因为评价信息里面潜藏着连接评价与规范的动力原理。当接收者在信息中接收到“必要”“不可或缺”等字眼,就会解读为规范信息,所以,如果你希望接收者通过评价信息就去行动的话,不妨用这些字眼,暗示对方朝着规范信息方向思考。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意图,最好不要出现太多“必要”,最好表达清楚,记述就是记述,评价就是评价,规范就是规范。
看准对象,精确表达
在生活中,我们除了精确表达信息种类外,还需要对号入座,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要不然也很容易发生别人听不懂的情况。
有一个秀才去买柴,他对卖柴的人说:“荷薪者过来!”卖柴的人听不懂“荷薪者”(担柴的人)三个字,但是听得懂“过来”两个字,于是把柴担到秀才前面。
秀才问他:“其价如何?”卖柴的人听不太懂这句话,但是听得懂“价”这个字,于是就告诉秀才价钱。秀才接着说:“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你的木材外表是干的,里头却是湿的,燃烧起来,会浓烟多而火焰小,请减些价钱吧。)”卖柴的人因为听不懂秀才的话,于是担着柴就走了。
平时最好用简单的语言、易懂的言词来传达讯息,而且对于说话的对象、时机要有所掌握,有时过分的修饰反而达不到想要完成的目的。我们在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语言的简单明了。
《麦肯锡教我的写作武器——从逻辑思考到文案写作》还有很多有用的内容,我在这里就不一一说了,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真的是硬货多多啊,比如金字塔原理,MECE原则、分辨问题类型的高杉法、SCQOR故事展开法等非常实用的方法,在这本书中都有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