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长期主义者
说个故事,A在5年前开始,忽然不顾阻碍和反对意见,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北京生活工作和定居。 这些年来小辈夫妻事实上是经常分居,因为生孩子相关的老家医保呀,在京租的房子小呀失业呀等等。两个小宝贝也分别给老辈带,三代人之间也短暂共同居住北京狭小的出租房,互相间争吵不断。小辈在京生活收入低和不稳定,老辈补贴不断,自己节衣缩食。小辈并不是那种善于寻找机会,独立创业,完成自己商业版图的人。仅仅是在京打工。 在2024年初,经济持续下滑过程中,小辈夫妻在京失业,就A的经济条件,也只能接受小辈暂时回老家生活, 毕竟在北京租房不便宜。
这个经过里, 旁人自然就产生了以下疑问?
A是为什么忽然就起念鼓励孩子去北京生活呢?
小辈定居北京的过程中要经历什么困难,A和小辈做了哪些应对和布局?
就小辈的人生, A希望的预期是什么?
事实上以上问题A也是自问自答,并按着以上顺序说给他人听的。
第一个问题,A说北京工资高。工资实际上是个表象,A强力支持的态度却很明显, 这就包含了A内在的欲望驱动。从不顾他人反对可以看出,A内心的愿望根源更多来自他人羡慕在一线城市生活的人,A觉得这年头能定居北京NB, 让他人佩服,同时北京的工资高,所以要努力达成这个目标。
第二个问题,困难多不多?A简单的想法就是, 走一步算一步,实在不行回老家也是有房有车的。也就是说A没有去估算,抱着顺其自然的想法。
第三个问题,A的想法是在老辈省吃俭用的情况下,支持小辈在北京买房定居,达成三代人一起去北京共同生活,用自己的经验帮助他们。让他们过的更好。
其实呢, 这三个问题是有顺序错误的。 做父母的第一要思考的是小辈想要的人生或者未来是怎么样的,他们的热爱和需求,他们短暂宝贵的职业或者说事业发展积累期,然后是小辈有的技能及其技能层次和整个家族的能够给予的经济支撑基础。
第二才是要达成的过程中的困难及应对。 比如说暂时性失业,怎么拓展找到工作的途径或者开展事业的路径及没有收入还留京生活的基本费用和一家大小的医保社保短期涵盖, 比如说6个月期限内的应对。 而不是失业就回老家,或者换城市换行业,不停断交社保,在行业技能、经验、人脉上也断裂。 在方法上,在时间上都是有布局和应对的, 这才是主动和积极的态度。 有些苦是必须吃, 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坚持。不能因为找到了一份高于老家的收入的工作就去,做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断戒的是短期行为和被欲望驱动。 从实际兴趣和生活本身考虑。 也不能因为失业就退回老家,有困难就退缩,消耗的是时间和精力。选好应对方式后,围绕核心问题就是坚持。
最后一个才是城市选择。 一线城市和省会城市和老家小城市都是城市, 各有各的好,本质上都大同小异,无论怎么选择, 有所得也有所失。小城安逸幸福,有利家庭快乐幸福,有利小宝宝在父母身边有安全感地成长。省会城市一般是区域化中心城市, 也有利资源利用,也有活力,其实也挺好。一线城市当然也有好的地方,但挤压也很严重, 幸福感就不一定容易达成。
我对人的经历和走向很感兴趣,在看书看人的时候写了很多的记录和思考,对我自己来说做事要剔除个人好恶和情绪, 也跳出个人立场和利益,从社会化普遍意义角度从好的坏的方面来思考。一个人行事的底层逻辑,都是基于他底层的认知。很多事情都是只能向内求, 让自己思维有深度还要有广度和历史的厚度和生活的温度。
生活的意义是尽可能让自己和家人快乐,快乐涵盖很多种类型,精神上,物质上,还可以是生理上的快乐,但归根究底得有一个是能快乐的吧!如果都没有,生活其中是很消耗的和可悲的,需要找到问题,及时调整。
但如果三个都有,那才叫真正的滋养的关系。家族传承,三代人在一起,相比一代人单打独斗,能更好地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对后辈来说, A的美好愿望能成真,行为能真正的对孩子们的形成托举, 而不是消耗情感和浪费时间,那才是真正的好。 在起心动念和行事的时候都要力戒只看表面和感知层面,从数据和事实出发,也要找到关键因素:做个长期主义者,真心从孩子们的热爱和兴趣出发,为孩子们考虑和支持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