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读书:名家给年轻人的读书课》读书笔记5

时间的脚步慢慢吞吞,简直是在爬,我知道这就叫童年,父母对我说:“等你到了我们的年纪,日子简直在飞。”可在那个时候,每天都是永远,我下定决心摆脱童年状态,越快越好,因为童年意味着无助。——《非洲的笑声》
我们在遇到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时,总喜欢把它交给时间。只是,时间一定就是良药吗?
一个国家的文明,体现在它怎样对待孩子和女人。
她(多丽丝·莱辛)是—个理想主义者,理想主义过于强烈的人,在这个世界上总是显得过于天真。
一般的政治理论认为,外来人统治当地人肯定是不对的。民族主义理论认为只有当地人统治当地人才是对的。这个世界绝大多数人都认同这一理论的正确性。
由什么样的人来统治国家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马克·吐温说过一句话,我们应该爱我们的国家,但是我们还得看,这个国家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个国家是什么样的人在统治。你总不能因为他们是和我们同一民族,就去爱一帮独裁者,接受暴君统治,还把这种屈从赋予爱国的名义。
我愿意写出生命中所经历的磨难、罪过、悲苦,但我更愿意写出经历过这一切后,人性的温暖。即使看起来,这个世界还在向着贪婪与罪过滑行,但我还是愿意对人陸保持温暖的向往。——《河上柏影》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命运越是给一个比别人低的起点,越不信命,非要闯个头破血流,向全世界宣告“我命由我不由天”。因此他们是隐忍的,是倔强的,这样的性格,也更容易让他们厚积薄发,开创出不一样的人生。
对于与自己同病相怜的人,人们往往不会表示同情,而是站在对立的一方,变本加厉地落井下石。但以这种方式撇清自己,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
时代变了,人的眼光也变了。曾经信奉“唯努力论”,如今吹捧“唯出身论”。有—个好的出身,人生之路就好似开了绿灯,畅通无阻,一帆风顺。而那些出身低、起点低的人,只能更加拼命地去努力,才能挽回一个机会,—个可能。
我们总是把最差的脾气留给最亲近的人,用最恶毒的话去伤害最爱的人。
但其实我们应该明白,没有人理所应当承受自己的坏情绪,那些选择默默忍受的人,不是因为别无选择,更不是出于义务,而是因为爱。
其实真正的家人哪里分得开啊?
父母所有的拼搏都是为了孩子,孩子全部的安全感都是来自父母,是血脉、是亲情、是爱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贫富相依,不离不弃。
曾经人们信佛,是打心眼里将其当作信仰,那种信仰是发自内心的,无须外界强加符号就足够真挚动人。而如今,形式化的东西那么多,外在的程序那么复杂,最初的那份信仰,却在不知不觉中流失着。
树不需要人,人却需要树,正是因为这种需要,人使这个世界上的树越来越少。
这个世界上已经消失过很多树,也已经消失过很多人,科学告诉我们,最终连生长树与人的地球都会消失。但是从有人以来。就有人在记录那些人与物的消息,不以悲悼,仅以正见。
不然人会像从来没有在地球上出现过一样,因为人毕竟是在这个地球上出现了。
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比较奇怪,一种是如果它对我们没有用处,我们就完全当它不存在还有一种是,如果大家都觉得它有用处,我们就想去获得它,占有它。想要占有它的人越来越多,这种生物就会越来越少,就会造成自然界的生态失衡。但我们并不会因此而警醒,反而会因为对那些自然界中变得稀少的物品更加渴望,引发另一轮拜物的疯狂。
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一草一木都和我们息息相关。如果每个人都抑制了对一张几万元桌子的欲望,抑制了自己对一串手串的欲望,那这些物种就不会面临这种危机,我们的自然界也不会面临这种危机。
但现在我们一股脑儿地把责任推给砍倒这棵树的人,然后所有人就不再负任何责任。其实在这件事情上,每个人都是“有罪”的,消费也是“有罪”的。
我们争相购买的一串手串,既不能增加精神上的愉悦,又无法增加物质上的荣耀,那究竟为何要去消费它?在这个特别没有意义的消费行为中,反而破坏了我们大自然当中最珍贵的生态平衡,实在令人惋惜。
有些国家对我们的形象有所非议,有一点就是我们的物质欲望太强烈。我看过一些报告,说国人去外国伐木,比如在东南亚,或在非洲某些国家,引起了当地人对我们的不满。
所以,有些时候我们很多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还不喜欢我们?这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中国人不太克制自己的物质欲望。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古希腊人说:“太阳之下无新事。”这是说当古希腊戏剧出现以后,将来就很难再出现新的戏剧内容了。为什么?因为他把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已经讲完了。比如男人跟男人的关系,他可能是战友一起去出征,也可能是一对亲兄弟、表兄弟、堂兄弟,有可能是皇帝跟大臣,也有可能是情敌。我们将来再写新的男人的关系,也不会超出这些关系?
我们读古代的经典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这本书中的人物关系就经涵盖了所有。你很难再写出一种新的人物关系。既然写不出来了,那现在还创作文学作品是为了什么?那就是每个人的职业不一样,每个人的知识领域不一样,每个人的经历不—样、地域不一样,你要把这些细节写出来,写生动。不过现在很多小说作者只是为了单纯讲故事,急于讲故事,有时候过于片面。
古希腊人的预言还是失败了,因为我们今天还是在往前书写,还是有好的作品不断出现。这种好作品的出现,是因为我们和古人的生活内容不同了,而不只是人物关系不一样。除人物关系,我们还发现了人与自然关系。
人是自私的人,城是寂寞的城。在那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而在这和平年代,处处彰显个性,我们都太忙于谈恋爱,寻找爱,可哪里还有工夫谈恋爱,发现爱呀。——《倾城之恋》
张爱玲是“一个对人生充满悲剧感的人”。她笔下的女性,都是一些生活在新旧社会交替之间的旧女性,女性在那样的世界,爱是无法企及的,自己也做不了自己的主,爱情总是会被一些世俗的东西影响着。白流苏就是其中最好的例子。张爱玲用她尖锐的笔触进了世俗人们的灵魂深处,挖出了足以颠覆传统美好爱情的传奇,让人们能够真正地窥视爱情生活的平凡与平庸。
故事至此我们也终于明白,以生存为丛础的婚姻是没有爱情可言的,所谓倾城之恋,并不是这份恋情有多么惊天动地,而是实实在在地倾了一座城。香港的陷落成就了白范之恋,而他们的结合终究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又或者只是两个屈服于现实的人达成的同盟契约关系。
在《倾城之恋》中,张爱玲用她那最敏锐的心和最尖锐的笔对爱情和婚姻进行了深刻而又独到的描绘。她笔下的爱情是凄凉、世俗的,为了生存,爱情成了达成婚姻这一目的的工具。她为那些迷茫的女子叹息,叹息她们如同镜中花水中月、虚无缥缈的追逐之中;她们如同那绣在屏风上的鸟,生活在一个死的世界里,没有青春,没有希望。在这个被冻结了的世界里,爱如同一件华美的奢侈品,是她们所无法企及的,因为她们被禁锢了、被束缚了,无法自由自在地追求自己所期望的东西。她们仅仅是作为那被欣赏的物品,只为了别人的欣赏而活着。为了生存,她们将爱情作为赌注,最后只留下一个凄凉的结局。
张爱玲对爱情的嘲弄,与古典小说才子佳人一见钟情终而大团圆的模式对比,是一种完全相反的爱情表达。她不管人世间的美好一总是把人间最美好幸福的情感,撕碎在人面前,让人无法窥视她内心世界对待爱情的态度,只知道在张爱玲心巾的爱情,始终笼罩着一层绝望。在她的爱情故事中,所展现的是一片浓得化不开的黑色,在张爱玲眼中——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爱情电一样,字面上的爱是无私而圣洁的,但是只要融入真实的生活,爱情无非只是生存的依附。
张爱玲想通过这部小说告诉人们:以生存为基础的婚姻足没有爱情可言的,女性只有觉醒,只有独立,才能享受爱情带来的幸福。
—个艺术家除了要懂得处理人物、性格、对白以外,懂得写活时间感和速度感,这对小说的创作和阅读都非常重要。
明白要抓住一样东西,就要付出另外的一样东西。所以一个人怎样跟时代同步,走在时代的前面,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他们正是拥有选择的勇气。
但话说回来,可能冥冥中有些很诡异的神秘的东西,没有人说得清楚,到底真的是你选择了,还是外面的世界来成全了你。倒过来看或许都是一样,你看外面的世界怎样变动,好像跟你无关,那个世界的变动不可能因你而起,但你又隐隐觉得自己跟外面的世界有着神秘的牵连,说不定,外面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你。
参差对照的是人在时代里面,经常处于自卑和自大之间,你如何去看,如果去安顿,如何去理解,还有你得理解正确,没有人可以给你答案的,到最后只有你自己去判断,去认定是否真的,去相信。你选择相信什么就是什么。
看完《倾城之恋》就像看过张爱玲的很多小说一样;都会有个很沉重、解不开的结,这个结是人对因与果关系感到的迷茫,人与时代太复杂的关系。这可能就是生命的真相吧。记得吗,我们刚才一开始引张爱玲自己的说法,她喜欢参差对照的写法,因为它是比较接近真相的。生命从来不简单,也不可能简单。
张爱玲能写出真相的参差和生命的参差,如此暖昧,又如此无奈,难怪,如此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