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理

【无声告白】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一生

2017-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陈牧牧

当书里提及对莉迪亚生前描述的时候,我更惊讶于莉迪亚父母眼中竟然没有看到一丝真实的她,取而代之的是他们构想出来的,完美女儿的模样。

图片来自网络

在故事的一开始,作者就告诉了所有的读者:莉迪亚死了。

莉迪亚死了,而她的家人还在找寻她的下落,找寻她死亡的真相。

她的父母始终都无法相信她自杀的事实,毕竟他们最引以为傲的莉迪亚,是绝对不会干这种事情。

可是,正是因为莉迪亚父母眼中的她过于优秀,莉迪亚无法承受他们过高的期望,才选择了以自杀的方式摆脱这种束缚。

事实上,在莉迪亚母亲离家出走归来后,莉迪亚就已经不再是她自己,她努力地去达到母亲玛丽琳的期望,去迎合父亲詹姆斯的要求,她是父母眼中最优秀的女儿,却不是她自己。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说,莉迪亚自杀的悲剧其实是她的父母一手造成的。

莉迪亚的父亲作为移民的中国人,从小备受歧视,他终其一生都想要融入这个白皮肤的国家;而莉迪亚的母亲不甘心于平凡,却无法追逐自己的事业,他们把所有的希望一并寄托在了莉迪亚的身上,他们把自己心里的创伤交由于莉迪亚去弥补。但是,他们忘了,他们自己不愿成为父母的影子,莉迪亚也是。

在这个家庭里面,莉迪亚是所有人的重心,是所有人关注的焦点,莉迪亚承包了父母所有的宠爱与期望,甚至连哥哥内斯都感到嫉妒。

内斯曾经亲手将不会游泳的莉迪亚推入水中,可是,莉迪亚却在那一刻感到解脱,或许就是那一刻的感觉,让莉迪亚最终选择了以落水的方式来找回真正的自己。

对于每一个作用力,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一个向上,另一个向下。一个得到,另一个失去。一个逃离,另一个受困,永远受困。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忍不住去联想到一个词:原生家庭的悲剧。

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李从小随着父母来到这个陌生的国家,他看着自己的父母作为最底层的劳动人民,辛勤劳作却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他们身上的中国人特征似乎是一个烙印,让他们在这片美国的土地上成为异类一般的存在。

无论詹姆斯如何努力,无论他取得多高的成就,周围人的排斥让他为自己是个中国人感到了自卑,尽管他娶了个美国人作为自己的妻子,还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但是他刻进骨子里的自卑,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所以他送莉迪亚关于人际交往的书籍,送莉迪亚流行款式的项链,甚至让莉迪亚多交朋友。其实,这些是他想要做却无法做到的事情,但他希望莉迪亚替他完成,他希望莉迪亚成为一个合群的人。

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一生都在追求与众不同,她有着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梦想,她想要成为一名医生,尽管在那个时候,女性医生是一个很罕见的职业,但是她不希望自己和母亲一样,为了家庭琐事而活,她不希望自己和母亲一样,在厨房那个几平米的地方耗尽自己的一生。

她想要摆脱“普通”的标签,不顾母亲的反对嫁给了一个中国人,但是,由于孩子的牵绊,她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梦想,这让她一度感到痛苦,她曾不顾一切离家出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却在紧要关头因为意外怀孕而中断了。

重返家庭的她竭尽所有去培养自己的女儿莉迪亚,而莉迪亚害怕再度失去母亲,选择承载起母亲的期望。玛丽琳替莉迪亚规划好了所有的事情,就如同为自己定制的一般,她送莉迪亚的每一件礼物,她对莉迪亚的每一个要求,都是她拼凑自己梦想的碎片,却忽视了莉迪亚是否真的喜欢这一切。

莉迪亚越去迎合父母的期望,她离自己就越远,这就如同一对作用力,她成为了父母想要的完美模样,就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

不要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一生。

无论什么时候,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都是可以被理解的。

但是,每一个人,首先是独立的个体,其次才是父母的孩子。

在湖里捞起的躯体,是莉迪亚父母眼里的完美女儿,而那飘向天堂的灵魂,才是莉迪亚自己。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