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工作的六种价值观(二)
“二、依靠自己的勤奋”
勤奋未必有成就,有成就的人一定勤奋。
勤奋出不出效果,和方向和选择有关。
我目前给自己选的方向是少儿英语。之所以至今没放弃,不是觉得放弃了不知道该干点啥别的,而是仍然被这份工作的一些地方吸引。所以接下来要做的,是勤奋,结合自己的工作,且来理一理——
首先,形成每日常规备课、授课、家长沟通、同事沟通请教、课后辅导、反馈等等一系列事务的工作节奏;
其次,明确考评指标,尽量确保每月的业绩指标达标(以前就是这方面做得不好,给自己设一个标准:只要思考工作的时候,觉得紧张和模糊,就去请教同事);
再次,自我学习:读儿童心理学行为学方面和教学方面的书、和同事和前辈交流、了解同业其他机构的特点、知晓市区中小学的教学要求、把握国家在教育方面的导向和政策、了解不同领域学科的内容等等,
最后,持续的输出:写公众号或者教学总结的笔记,和伙伴进行分享等等。
这么一个总结下来,要做到“勤奋”,需要做的事非常多,相信也会很充实了。做老师这件事,不论在机构或者在公立,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约束,记得自己的大目标。
“三、多做一点表达自己的追求。”
这一条算是勤奋原则的升级——在一个你喜欢的公司里,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完成之后,自愿多做一点,提升效率,解决难题,证明自己可以胜任更重要的职位。
连岳提到的这个说法很妙啊——“表达自己的追求”。自愿多做这一点我可以做到,“提升效率”和“解决难题”这两件事就难一些。效率和集中度有关,怎样排除周围的干扰?像是写这篇文章,前后花了很久,因为朋友的消息一直插进来讨论另一件事,我索性停笔去干那件事,再绕回头写,没有想到先和朋友说一声稍候再讨论。这样一来,朋友不知道我有事,我也没高效完成,还累。现在逐渐发觉,“想到”比“做到”更关键——当然不是所有事都能一下子想到,因为缺乏经验。所以在一开始,需要培养的是“想到”的意识——这件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
而“解决难题”在我看来,就已经是一项难题了。真实的职场中,面对的问题不都是二元对立那么简单,更多是权衡。“难题”通常需要更多的权衡和判断能力。不是我现在擅长的事,但以后也许就能够做到。曾经觉得,给家长推荐短期课程是一项费力的事,自己都觉得,放假了孩子就应该去玩。所以这方面一直做得不好。现在重新考虑这个问题,我就知道,自己的想法没有错,但如果站在公司的立场,站在家长的立场,是否会有一些不同?我把课程看作了一种不那么重要的,对孩子没有太大帮助的产品,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明明有同事说过,学了短期课程的孩子,他的理解力和阅读力确实会加强。教育是一个非常长线的事情,做老师的不能陪伴孩子一生,并且一个人的成长变化会非常大,未来会发生什么都是未知,但既然现在家长把孩子送来学习,那么我能做的不是对他一生负责,而是在这短短的数月乃至几年里,从自己的专业角度给到孩子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与家长合力培养孩子需要的品质,这就是我做这份工作的意义,不需要太理想化。
所以这么一想,工作中所有的“难题”可能都是围绕孩子这个核心产生的,抓住中心点,再去请教和讨论,把自己的情绪了想法了放低一点,可能就有解决的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