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7-10
采石大捷:文官风骨再现
1141年末,宋金两国达成绍兴和议,但是这份合约的有效期并不算长,等到1160年,金人再次卷土重来,南侵宋朝,而金人之所以放弃绍兴和议,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内部出了问题,更换了领导人。1141年敲定绍兴和议的时候,金国的君主叫做完颜亶,此人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嫡长孙,而当时完颜亶是被架空的,在金国真正掌握话语权的就是我们熟悉的金兀术。
1148年,金兀术去世以后,完颜亶开始亲政,但是两年以后,1150年,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政变,夺取了皇位,完颜亮是谁呢,他也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只不过他是金太祖庶子的次子,和人家嫡长孙完颜亶相比,这个身份就差远了。完颜亮的确雄心大略,发动政变的时候才27岁,年轻有为,很有胆略,但毕竟是篡位夺权,而且身份还不算特别高贵,那么怎么才能镇压住那些轻视自己的人,给自己立威呢。完颜亮先是屠杀了一大批宗室贵族,然后又准备南下侵宋,企图通过战争手段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完颜亮本人也属于那种大男子气概的性格,他说,我这一生有三个愿望,第一国家大事皆自我出;第二,帅师伐国,执其君长问罪于前;第三得天下绝色而妻之。有意思的是,完颜亮也算是说到做到,他这一生都在为这三个目标而奋斗,他不仅当上了金国的皇帝,还发动了大规模的南侵战争,最后,他也掳掠了大量的女性入宫,让他们成为自己的妃子。
我们言归正传,完颜亮在屠杀了一大批宗室贵族之后,还为南侵做了很多准备工作,比如向南迁都,加强中央集权,调集军队等等,这么兴师动众的战前动员,宋朝这边不可能得不到消息,但是宋高宗心里一直不愿意相信这是真的,所以自欺欺人地说,恐怕只是修建行宫而已吧。
等到1161年,金人正式南下的时候,高宗还想着能否和金人再次达成合约,因为就当时的情况而言,和金人在战场上正面冲突,宋朝很难捞到什么好处,第一,和金人打过仗的,有经验的名将几乎没有了。我们之前提到的,中兴四将,岳飞在1142年被高宗处死,刘光世也在同一年去世,另外两位,韩世忠和张俊活的久一点,但也分别在1151年、1154年去世,而这个时候已经1161年了,老将都死没了,所以朝廷内部其实没有太多武将可用,那么当时派到战场上的重要将领是谁呢,是我们上一讲介绍过的刘錡。但刘錡这个时候也已是垂暮之年了。(刘錡死于1162年)。另一方面,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刘錡虽然有对金作战的经验,但是他手底下没有多少可用的兵。绍兴和议达成以后,南宋的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由于大家都觉得,短时间内肯定不会打仗了,再加上军队的待遇并不算好,为了生存,很多将领都去做买卖了,士兵们也都扔下武器,不去训练。大家想想,绍兴和议1141年签订,现在是1161年,二十年,整个国家的军队基本没接受到什么像样的训练,战斗力当然不行了。
1161年八月,金人兵分东、中、西三路南下,其中,最主力的一支部队,是由完颜亮亲自率领的东线部队,企图直逼南宋的行在临安。而南宋方面的反击战,我们可以分海战和陆战两方面来说,首先,看海战。当时主管海战的将领名字叫李宝,此人原本是岳飞手下的一名部将。在得知金人水军数量过万的时候,李宝认为等到上万的水军杀到临安附近再和敌军作战,那肯定是赢不了的,要想以少胜多,必须要出其不意,主动进攻,直接打到他们水军大本营去,我们得说李宝确实非常有胆量,也非常有想法。在这个战略方针下,李宝带着三千水军,一路北上,到达今天山东沿海一带,并且发现了金人水军的主力部队。当时金军主要停泊在今天青岛黄岛一带,双方相聚不过三十里地。李宝发现,金人虽然数量占优,但他们毕竟是草原民族,其实不善水战,也不是非常适应船上的活动,另一方面,金人船只上有大量的易燃物品,所以李宝当机立断,让士兵炮击金船,在金人船只大面积起火之后,李宝再带着士兵一起冲上敌船,和他们打近距离的肉搏战,一战下来,金军的船只被大量烧毁。完颜亮分海陆两线夹击临安的战略企图也就瓦解了。
咱们再看陆战。陆战最关键的一战,叫做采石之战,发生在今天的安徽马鞍山。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完颜亮率领着陆军主力,抵达长江北岸,准备从采石一带(马鞍山)渡江,南宋这边,负责镇守采石的原本是一个叫王权的将领,他手底下有一万八千人的军队。但很快,朝廷以王权无能为由,临阵撤帅,新委派一个叫李显忠的人到前线去。但是大家要知道,这个时候金人就在江对岸,他们可不会等你将帅换好了再发动进攻。在王权撤走,李显忠还没来的这个空档期,当地派了更高一级的官员来指挥战斗,这个高级官员名字叫叶义问,可是这个人根本不敢到前线去,反而委派了一个中书舍人,就是一个小文官到前线去慰劳军队,这个小文官叫虞允文。虞允文到了前线以后,就发现这军队里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指挥,混乱不堪,将士们不仅士气低下,甚至一听到江对岸金人的鼓声,都想着逃跑,这仗还怎么打。所以他马上站出来,跟大家说了几句心里话,他说,王权被调走,但新委派过来的李显忠已经来不及赶到了,大家要是信得过我,就听我指挥,我们同生共死,和金人打上一仗。其实前线的这些将士是有仇恨情绪的,他们也是想跟金人打上一仗的,只是苦于没有人指挥,现在听了虞允文的演讲之后,大家的斗志又重新燃起来了,都同意听从虞允文的指挥。
这时,和虞允文同行的一位官员出于好心,暗中跟虞允文说,您这是何苦呢,上面派你来,是让你犒劳慰问军队的,不是让你督战的,现在是王权、李显忠,甚至是更上面的人把情况搞得一团糟,你又何必主动来背这口黑锅呢。虞允文回答说,你这说的就不对了,现在是整个国家在遭受危机,我还哪有心思考虑自己的得失,逃避责任呢。
在江对岸,金人原本以为南宋这边已经散了,所以根本没把渡江任务太当回事,虞允文就故意迎合敌军的这种心理,故意把大部分水军隐藏起来,只留了一小部分士兵当做诱饵,等到金兵进入到伏击地带以后,虞允文再下令全员出击,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完颜亮只好率军回撤。采石大战结束以后,李显忠才赶到,他在了解到虞允文的事迹以后,也是表示非常钦佩。我们总说时势造英雄,但是英雄之所以能够在这个时势当中涌现出来,他本人也必须拥有一种高贵的品质,虞允文就是这样,李显忠到了前线以后,按理说,就没有虞允文什么事了,他的临时任务已经完成了,他可以回到安全的后方了,但正如虞允文自己说的那样,现在是国家危急时刻,他压根没把自己的利益安危放到脑袋里,他反而是马上跟李显忠说,现在采石的危机虽然解了,但我觉得,金人肯定马上要掉头杀到镇江去,采石有您守着,我想一点问题都没有,但可否给我一小支军队,让我去支援镇江。李显忠当即表示支持。
当时镇守镇江的,正是老将刘錡,我们刚才介绍,刘錡被委派到前线的时候已经是弥留之际了,所以他当时在镇江,实际上已经病的起不来床了,他听说居然是一个小文官取得了采石大捷,就感觉非常愧疚,他握着虞允文的手说,国家养兵三十年,整整三十年,军队没有立过一点像样的战功,现在终于立了大功了,居然靠的还是您这位书生,你说,我们这些做将军的,能不羞愧么。刘錡这番话确实很沉重,虞允文只好在安慰了老将军一番后,再奔赴前线,最终,在镇江,虞允文再一次击溃金军。而金军内部也发生动乱,将领们杀了完颜亮。本轮宋金战争就此结束。
完颜亮为什么会大面积溃败呢,南宋方面,有李宝、虞允文这样的英雄积极反抗,当然是一个方面,但是另一方面,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完颜亮操之过急,金国内部问题重重。我们说,完颜亮在准备南侵之前,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又是迁都,又是加强中央集权,这就导致民众的生活其实非常悲惨,地方上也有大量的官员对完颜亮本人不满,再加上完颜亮的出身以及屠杀宗室的问题,完颜亮在金国内部的支持率应该是不高的,所以在他发动南侵的这个过程中,金国内部就发动了政变,有人推举一个叫完颜雍的人上台,完颜雍也是完颜阿骨打的孙子。当时完颜亮对这个问题的重视程度完全不够,他认为完颜雍掀起的都是小风小浪,就只委派了一小支军队回去镇压,自己继续率领大军攻打南宋,想着立下功勋以后,再回头处理内政问题。但他没有意识到的是,在北方,民众、地方官员、宗室贵族,都对他产生了不满,而在完颜雍这面旗帜下,这些人很容易团结在一起。果不其然,就在完颜亮进攻采石、镇江这段期间,完颜雍在大家的拥立下,直接称帝,并且废完颜亮为庶人,也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军队将帅才敢诛杀完颜亮,宋金的这一轮战争才得以结束。
在此之后的历史,我们放到下一讲再来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