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一百条裙子》听课梳理

2023-01-02  本文已影响0人  梧桐雨_

《一百条裙子》很久以前就听说过,但一直没看,今天在共读群,张春燕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解读,对此有了深入的了解。

这个故事本身很简单。主要讲的是几个小女生之间欺凌与成长的故事。一开始就讲了班上有一个叫“旺达”的女生没来学校两三天了,也几乎没有人发现。而班上的佩琪与玛缔埃因为想在路上继续就“一百条裙子”的事取笑她,但一直到上学迟到也没有等到她,才发现她没有来学校。所以,旺达就是这么一个坐在教室的角落里,学习成绩不好,不被老师、同学关注的人。接着玛缔埃回忆了关于“一百条裙子”游戏的由来。原来,在一个很晴朗的日子,很多女生在路上谈论着班上一个女生漂亮的裙子,旺达也想加入,可是并没有人理她,后来她说她有一百条裙子,就挂着她家的衣柜里。这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不断地询问她为什么不穿出来?最后,大家都觉得旺达在说谎,开始就这个问题不断地取笑她。接着来到了故事的转折点,学校举行了创意设计比赛,正当大家认为这个冠军一定属于佩琪的时候,老师宣布冠军是画了一百条裙子的旺达,也就在这时,旺达的父亲写来了一封信,她们因为受不了被排挤转到大城市去上学了。这时的玛缔埃特别的自责,想去找到旺达,并对她道歉。可是当她与佩琪走到她家时发现她们真的走了。从此以后,玛缔埃特别不开心,觉得自己以前为什么要取笑她,并做出了决定,今后再有人被欺负,她一定站出来制止。最后,旺达写来了一封信,说有两幅画是送给佩琪和玛缔埃的,至此,玛缔埃眼里禽满了泪水。

张老师说,一般童书共读要经历这么几个阶段:一是理解故事逻辑,产生阅读兴趣。在这一步里,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利用鱼骨图梳理结构,或者按照起承转合概括故事。二是以自居的方式理解故事核心主题。这一步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进行主题探讨,设身处地进入故事,理解超越进路。三是关联生命的写作。这一般在课后,引导学生写相关的诗词、故事、观点性的文章,演戏剧,或者进行学科融合的创作。最后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活出来,以身证道,做出自己的抉择。

在《一百条裙子》的共读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在课堂中的主题探讨。张老师说,在主题探讨中要追问这几个问题:佩琪、玛蒂埃、旺达分别代表了我们身边的哪一类人,分别有什么表现与局限?

姓名类别表现局限

佩琪明星成功者能力强、有威信自我中心

玛蒂埃常人大多数平庸、依附平庸之恶

旺达弱者、边缘人能力弱、被排挤自暴自弃

张老师强调,我们这样去分析每一个人并不是为了要去给每个孩子贴标签,而是要让每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局限,只有找到自己的局限,才能找到超越自己的进路。接着张老师结合他们学校的“道德人格发展图谱”进一步来分析这些人处在的位置,以及需要超越的进路。比如,处在本能型的人就是老斯文森。往上走的情感型的人,就是希望融入集体的旺达,还是处在害怕失去朋友的最初的玛蒂埃。而佩琪自始至终关注都是旺达有没有说谎,所以,她是靠理智来驱动的。而处在最高层的是道德型的人,是靠良知来驱动的。故事中的玛蒂埃最初跟着佩琪做裙子游戏时,她多少是有感到不安的,而当那天没有等到旺达时,玛蒂埃心里是庆幸不必做裙子游戏的,再到旺达获奖收到她父亲的信时,玛蒂埃觉得自己保持缄默,是个懦夫,想要去道歉。当没有找到旺达时,她做出了玛蒂埃决定——哪怕失去朋友,也会仗义执言。最后收到旺达的信后,更加难过,当发现旺达画了自己时,眼里噙满泪水。从玛蒂埃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她是实现的超越的,并且这个变化不是始于什么惩罚,而是出自她的内心,她的不安,她的良知。所以说她实现了从最初的情感驱动到良知驱动,成为了道德型的人。

我认为,引导学生共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认识到玛蒂埃的这一变化过程,我们大多数人要实现的也是这样一个超越。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自己是谁,喜欢谁,将想成为谁?这一步很重要,同样也是共读中很难的一步,让学生实现自居。其实,我们大多数人处在玛蒂埃的最初的阶段,看到欺凌的现象,有一种麻木的心,要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不就是躲避,别伤害到了自己为好,有多少人会挺立而起,仗义执言?这就很自然地影响了孩子一辈子的价值观、世界观。所以,我们共读就是为了帮助更多的孩子实现人格上的超越。

课堂中,张老师还讲了她怎样活出这个故事的。她讲了她班上出现了类似这个故事的欺凌事件,还有她自己小学四年级时,她扮演着“佩琪”这样的角色,她优秀、有优越感,但是那一天,有一个男生违反纪律了,她用教鞭把那个男生的鼻血都打出来了,直到现在,她一直活在不安之中,对那个男生缺一个道歉。

至此,我才更加明白共读的意义!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