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刻意练习”(2/365)
我上中学的时候有一位好友,她有一项让我感到十分佩服的品质,那就是她从来不挑食。那时候学校的食堂,总是陈米煮的饭加上清汤寡水的菜,我常常觉得难以下咽,而她却每一顿都吃的很香。有一次我忍不住问她:你觉得食堂的饭菜好吃吗?她说:我觉得挺好吃的呀!我当时一脸诧异,我原本只是觉得他不挑食,什么都能吃得下,没想到她是真心的觉得食堂的饭菜好吃。
我百思不得其解,难道人和人的味觉之间差的竟然有这么大?我觉得难以下咽的食物她居然觉得好吃?究竟是我的问题还是她的问题?
后来,这个谜团终于在毕业之后得以解答。毕业之后有一次我去她家那边玩,她很热情的邀请我去她家吃饭。然后在她家的餐桌上,我见识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难吃”。满桌的菜几乎没有一道放准了盐,不是太淡就是太咸,要么就是味道怪怪的。我只好硬着头皮把碗里的饭吃完就放下了筷子。吃完饭之后朋友私底下跟我说:“我家饭菜不咋好吃吧,你不要介意呀!我家一直就这样,爸妈做饭都做的不好。”这下又该轮到我惊讶了,我在心里默默的想:怎么会有人做了几十年的饭,居然还是做的如此差劲?而且,作为他们的女儿,从小到大一直吃着这样的饭菜,未免也太可怜了吧!
这次的事情对于十三四岁的我来说,无论如何都是费解的:我吃过家附近邻居、家里几乎所有亲戚做过的饭菜,都做的很好吃。虽然我自己不会做饭,但是小小年纪的我一直天真的以为做饭就是一件孰能生巧的事情,不存在有人做饭不好吃的事情。而这次看到朋友的爸妈做了几十年的菜,居然连盐都放不准,我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
后来,在我有限的生命里,我又经历了好几个做饭特别难吃的家庭,至此我总算接受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好饭这个事实。只是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同一件事情,反反复复做过那么多次,还是会做不好,到底原因在哪里?
直到后来我看到了《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这本书。书中关于“刻意练习”的理念解开了我多年的疑惑:为什么一件事情练习了无数遍却无法成为大师?答案就在于,没有做到“刻意”的练习。
中文里有“孰能生巧”,英文里有“practice makes perfect ",说的都是只要不停的练习,事情就可以越做越好,其实不然。光有练习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刻意“。
做饭也许是一件比较简单的事情,它所需要的刻意练习无非是从每一次的经历里学习到经验教训不停的运用到下一次的练习当中去:如果这次煮饭放多了水,那么下次就少放一点点,如果下次放少了,那么下下次在多放一点点,直到达到自己的预期为止。炒菜也是一样,这一次做的不好,下一次换一种方法或者尝试做一点点改变,不停的去试,总能慢慢的改进。还有一种方法就是学习别人的优秀菜谱,找到关键点,然后运用到自己以后的练习当中去。慢慢的做的越来越好了之后,甚至还可以改进别人的优秀菜谱。
刻意练习是从新手到大师的一个非常好的途径,它给我们明确了方向,还给出了具体的可执行的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最难的也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要做到“刻意”。"刻意”是什么?刻意就是专注,要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正在做的事情上面,就是要保持思考,保持评估和反馈,通过不断的练习、评估、反馈,实现螺旋式的上升。
对于越复杂的事情,刻意练习执行起来越难,但是效果也越好。举个例子,对于写作而言,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那么持续的写作练习是少不了的,但是光靠不停的写就一定能成为大师吗?不一定。大师也许需要一定的天赋,对于天赋平平的我们来说,更多需要的是“刻意练习”。
关于日更,我可以选择每天敷衍的写两句来交差,也可以随意的写一些流水账不关注其质量,也可以刻意的分步骤的去练习措辞、思路、结构、语言风格、排版、开头、结尾、起承转合甚至标点符号。显然,刻意练习的效果一定比随意的练习效果会好很多。
我觉得我的写作目前还处于完全未受过训练的状态,如果想要在未来的一两年内有一定的进步,光练习是不够的,一定要系统的进行训练,通过刻意练习去提高写作各方面的技巧。为此,我也需要大师的指引,所以我准备先去读几本写作相关的书籍,通过不停的刻意练习来有效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虽然不要求成为大师,但是希望每天都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