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了,文心不改——谈《文心》
先来认识这几位民国大咖:
陈望道(1891-1977)
男,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夏丏尊(1886-1946)
浙江绍兴上虞人。著名文学家,语文学家,出版家和翻译家
叶圣陶(1894-1988)
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其实这是几个不用百度便已如雷贯耳的名字。之所以把他们列在一起,盖因夏丏尊、叶圣陶二位牛人联手在八十年前写了一本关于语文知识的《文心》,而该书序一由陈望道执笔,序二由朱自清写就。
不得不说,大家的圈子都是大家。朱自清先生在序二中还谈到,本书写了三分之二的时候,夏丏尊的女儿与叶圣陶的儿子已订婚,夏叶二先生做了儿女亲家。他作此序也算作二位小朋友的订婚纪念。
那么,究竟是本什么样的书让这些大咖们郑重其事呢?我们先来一睹为快吧。
这本书共分三十二章,妙就妙在于与那些严肃枯燥的教材不同,它每章都用故事的方式讲一个国文(语文)知识。用陈望道先生序中所说,“每个题目都找出一个最便于烘托的场面来,将个人和社会的大小时事穿插进去,关联地写出来。通体都把国文的抽象的知识和青年日常可以遇到的具体的事情融成了一片。”
的确,它紧跟时事,贴近生活。
它是贴近生活的。开端便从周乐华、张大文这两姨表兄弟上初中的第一日说开来。两人忧虑于初中课文的难懂,文章安排了乐华的父亲,前国文教员枚叔来引导他们,尝试体验周围环境,以理解古人、大人的文章意境。
这样的生活场景不少,反而是一本正经的课堂几乎没有。同学杜振宇家中贫寒,终年穿学生制服,吃喜酒时找不出合身合时令的衣服,而别人却是四季华服不断。在谈到丰富词汇量时,他站起来打了个贴切的比喻:我们在衣服上或可甘心做穷人,在词类上却不妨是富人。
那时的初中生也有早恋,张大文与周锦华这对小情侣闹矛盾了,锦华写了许多新诗以赋愁,让好友慧修看见。书中借慧修与父亲的辩论,呈现给读者的是新旧诗各自的意义。
它是紧跟时事的。时值抗日战争时期,“九·一八”与“一·二八”贯穿其中,同学们关注国事,有感而发,写慷慨激昂的抗日宣言。乐华同父亲亲历上海战乱,写的《难中日记》也是真情流露,正切合先生所教:作文是生活,而不是生活的点缀。同时,知识分子的忧虑也跃然纸上:我们只能用文字去抗敌,大家应该怎样惭愧啊!
在知识传授中,它生动有趣,深入浅出。
它是场景多变的。为更好地理解语文知识,书中设了许多符合主题的场景。如第10章的家人登山,引发叙述与描写的探讨,第12章从锦华家桌子 上的戏剧书本,展开的剧本讨论。第14章法华寺拜访王先生,由和尚们念经谈到吟诵的语调。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它是方式多样的。经由乐华与大文给小学老师李先生的去信,让枚叔从中指导文章的承接与转折,以及情感的充分表达。经由同学们讨论《中学生杂志》的“文章病院”。引导孩子们总结出“用词不当、意义的缺略和累赘、意义不连贯、欠照应”等毛病,告诫孩子们避免同类现象。通过外请赵先生来上课,阐明“修辞”系统知识。借图画老师李先生耗时一年多的大作-油画《母亲》,让学生认识到了“应用、习作与创作”的区别。还通过锦华的校园演讲,讲明了写作的结构……
它是推心置腹的。求知若渴的学生的询问,先生们总是试着从学生心理出发,循循善诱。如第25章中,学生们翻阅了前人的读书笔记,不由大为气馁,觉得自己不如前人涉猎广泛,也不精细,无法写出独到见解。王先生说道“因前人读书笔记写得好,自己怕难,说不配写,这却大可不必。……如果你们的读书不是浮光掠影,必能随时有所见到,把见到的写出来,就是你们的读书笔记了”。又如28章中,王先生回复乐华关于文学史阅读的推荐请求时,也是先问清他的用意,然后才针对实际情况予他建议。一反师者“严肃刻板”的固有形象,可亲可近可信赖。
全书正如朱自清在序二中所说,这本书是一篇篇故事,自然比那些论文式纲举目张的著作容易教人记住。且“不独是中学生的书,也是中学教师的书”,而后记中,叶圣陶先生的公子、夏丏尊先生的女婿也说了,他们笔下的语文老师,不光是教课,还随时注意身教,对学生平等相待,如果学校里的老师都能以身作则,就可以使学生随时随处受到熏陶。
在我看来,这本书能把这许多语文知识写得这样浅显易懂,其实是两位大家的厚积薄发,叶、夏二位先生的授业解惑、文者之心,不光现在的初中老师和学生受用,对于我们大部分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进益的人,《文心》也是必备基础之书。我们不仅从中轻松重温语言文字知识,还能从中一窥民国生活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