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记|变一点,更有趣
时间:2月22日
地点:七十班
授课内容:《老山界》
观课笔记
一、老山界究竟有多难走呢?难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细读课文,按句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难,红军战士
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走入文本,在字里行间发现、品读、分析。
通过“呜咽”,揣测其意思为小声地哭,说明周围环境的恐怖;通过“波涛”的澎湃,感受声音的宏大,体会周围声音变幻莫测,让人彻夜难眠,以此说明休息环境恶劣。
通过“九十度”、“一尺多宽”、“跌下悬崖”、“三十里还有二十里”“之”字形的路、“绝壁”、“堪比登天”等句子或词语,表现道路曲折,行军路途之艰难。
通过“确实饿了,抢了一碗饭,都没吃饱”等词句的品析,表现粮食紧缺、生活艰苦。
通过敌人攻击,带伤员需要搀扶等细节表现目前的处境之难。
二、如此艰难的老山界,被红军胜利翻越了,你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红军?从中找到关键语句去理解并回答。
学生走入文中析词品句,感受红军战士在时间紧、任务重、条件苦的情况下,有纪律性和自觉性,说到做到,表现了坚强的决心和坚韧的意志力以及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老山界是长征中很小的一座山,作者为什么要写它呢?
学生在齐读最后一段后发现,老山界是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此后才有了爬雪山、过草地的非凡经历。作者以小见大,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乐观主义的革命情趣。
观课述评
壹|教学优点
1.师生和谐共生的融洽关系
在老师的鼓励下,学生发言很积极,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你一言我一句,并且能走进文本中去分析,在字里行间找依据,回答问题有理有据,对词语的颗粒度很敏感,在碰撞中生成很多好的想法,这样的课堂是民主、和谐的,且训练有素的,形成了互动共生的环境,避免老师的一言堂。
2.以读贯穿课堂的语用课堂
在课堂上,师生非常注重对文本的细心揣摩,通过朗读、品读、齐读、个别读、教师示范读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走进文本,走进字行间,接下来学生的品析也就有的放矢,入情入境,而不是被老师生拉硬拽到答案中。
贰|教学改进
1.由“写了什么”,到“怎么写”
初中教材中关于长征的文章并不多,《老山界》是多年来一直存在的文本,对学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勇无畏的革命传统教育具有一定的意义。如果这篇文章往前再进一步,概括总结一下“怎么写”就为下一步学以致用打下了基础。
长征这么宏大的一个叙事,作者把它放在攀爬一座山中,而爬山过程作者精选了“瑶民攀谈”、“夜行攀爬”、“半夜露营”、“上山下山”四个重要环节,最主要的是中间二个,通过对这二段的集中分析,可以给学生一个情境思考题:假如你要写篇自己经历很难的一件事情怎么写?
引发学生思考和梳理出:一波三折的情节让故事波澜起伏,细腻的环境描写让故事充满诗意,精选内容让故事详略有序,精妙的细节描写让人过目难忘,动作和语言描写为文章增色,精彩的修辞让文章回味无穷,准确的用词直指人心,侧面描写旁敲侧击。
2.由“无目的朗读”到“聚焦朗读”
放开手脚无目的的朗读固然读得痛快,但也容易浪费时间,最好的是老师选择“重点”,本文的朗读聚焦第二、第三个情节,在最后的结束句上组织几次有价值的读就行,当然高手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肖培东老师就领着学生读红军的几次吆喝: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加上不同的语气词,自读、群读,读出了团结,不甘人后和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由“牵着教”到“促进学”
这节课能否变为活动课?
可以设置大情境:爷爷是老红军,在年逾古稀之际,特别想重走长征路,纪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当他走到老山界的时候,正逢这里在建纪念馆,纪念馆工作人员请示爷爷,请您帮助爷爷完成以下几个活动:
A.展厅准备设置一个展板,开头和结束语已经写好,请选出四幅画面展示翻越老山界的艰难过程,并说明选择的理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聚焦详写部分】
B.请选择二个画面,品词析句,梳理文章写得好在哪里?【品词析句,概括抒情方式或写故事的好方法】
抒情方式:借事传情,借景抒情,间接抒情,描写孕情
写故事的好方法:一波三折的情节让故事波澜起伏,细腻的环境描写让故事充满诗意,精选内容让故事详略有序,精妙的细节描写让人过目难忘,动作和语言描写为文章增色,精彩的修辞让文章回味无穷,准确的用词直指人心。
C.毛主席曾经在这里写下: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展馆想请爷爷在这里题词,请你帮爷爷想想写点什么留言。
新课标提倡素养立意,要改“教”为“学”,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在真实的活动中习得知识,强化体验,获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