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戏剧到元代才出名,而西方古希腊罗马戏剧很早就成型了?
其实在中国近代以前,都是称为“戏曲”,因为是戏文加曲调并行的表演方式。
我们都知道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看到有人回答“只有元代才能让这么多读书人不务正业去写戏”。
那么这些读书人为什么“不务正业”呢?读书人的“正业”又是什么?为什么不是唐、不是宋,偏偏是元的时候戏剧那么出彩?中国的戏剧经历了怎样的路程才走到元代这个高峰?(我们当然不会认为只有元代中国戏剧才开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它早走过漫漫长路)
这些都是问题前半部分所包含的小问题,西方为什么很早就有古希腊悲喜剧,下半部分说。
一种社会现象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必备条件:人、社会背景。
这两者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的关系。
社会背景(时代背景):元杂剧的繁荣,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最离乱、动荡、黑暗、沉沦的基础上的。宋朝在唐朝的肩膀上,发展空前繁荣,只看宋朝人的生活习惯、文化品位即可知那是怎样一个富足、安定的时代。
二帝被俘、宋室南渡、抗元失败、异族一统。蒙古人统治下的元朝,不似宋朝那么温文尔雅。他们的蛮横统治让很多人不适应,尤其是心性高的文人们。
蒙古统治者定都后,给社会上制定等级制,而文人儒士位列第九,最后一级第十级就是乞丐。是的,只比乞丐少一环。这是对文人儒士的第一步颜面上的打压。
而废除科举制度七八十年,可以说是对文人儒士生存上的打压了。历代文人寒窗苦读,不就是为了考取功名吗?读了这些年让他们下海经商去?不不不,那时候商人是文人最看不起的一类。
如此环境下生存的这些文人呢?这就涉及到了人这一方面:失望、郁闷、苦难、仇恨,怎么办?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武力反抗不了,那就用“软实力”——文字。
原本这些清高文人也是看不起戏子的,但是空有一腔才华无处安放,慢慢地他们也走进了勾栏瓦舍(那时候的戏曲家、戏曲表演者、戏曲表演场所聚集的地方)。如此一来,有深度的文化人遇到了最具传播性的表现形式,我写你来演。
这也是为什么元代戏曲位居高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创作者都是心怀天下心系民生而且文笔斐然不吐不快的一批人,他们所作戏文的深度、广度自然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共同表达出对社会对统治者的看法,民众听着也觉得说到了心坎里,一声声拍手叫好。这是戏曲发展的群众基础。
看看那时候的戏曲:《窦娥冤》《汉宫秋》《望江亭》《单刀会》《赵氏孤儿》《李逵负荆》,戏名就让人义愤填膺。现实社会太黑暗,只能借助戏曲圆一个“法治之梦”,给世间一个清白。
再有《西厢记》《救风尘》《墙头马上》中的女性角色,性格鲜明观念超前,可以说女权、女性独立这些如今火热的话题,早就被中国文人说过了。
还有一个说法是,元代的蒙古统治者开始的时候不识汉文,那么说唱形式的戏曲就成了跟民众沟通外加娱乐最便捷的一个方式,所以那时候并没有打压戏曲。
可能这也是为什么戏曲中即使有典故讽刺当时的统治者,但并没有得到重视。是不是统治者们不太了解汉文化的历史,也就没作联想。否则会不会有另外一场“文字狱”。
(注:此文没有对蒙古人不敬的意思,在看过《狼图腾》了解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之后,有些方面真需要感谢蒙古的入侵。)
那么之前的唐宋时代为什么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戏曲呢?一定要经历过精神上的痛苦,才能有好的文字创作吗?
这就要说道戏曲的起源了。
同样是起源,为什么希腊罗马在起源的时候就能快地发展成为系统性的戏剧,甚至还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戏剧理论数据《诗学》?(中国关于戏曲的理论书籍,最著名的是明朝李渔的《李笠翁曲话》)
中国与西方的戏曲(戏剧)起源一样 ——祭祀。
余秋雨在《中国戏剧史》中写到:中国的巫术礼仪、祭祀礼仪,演变成了中国传统的“礼乐”。
就是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人行不同的礼,像不像按着剧本在表演?既然我每天都在演,还想看舞台上的人演吗?也就是说还会有人想到把日常表演搬到舞台上吗?大家已经是生活在戏里了。
而此时西方民众与中国正好相反:他们会聚精会神地观看台上的表演,即使那时候由祭祀演变过来的表演还不够完善,但那是日常生活中不常见到的,这就造就了西方戏剧形成最主要的一个因素——观众。
没有观众看,戏剧怎么形成,怎么发展?
另一方面,余秋雨也认为儒家的“温柔敦厚”的精神是一种“非戏剧精神”。社会的精神层面排斥戏剧那种情绪的大幅度起伏。
戏曲、戏剧要有冲突、有跌宕起伏才能抓住人心,而早起的中国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温文尔雅不温不火,甚至大声说话都是不“礼”的。
我们想想希腊悲剧的声嘶力竭哀嚎和怒不可遏的诅咒,扣人心弦的遭遇主人公;喜剧的哄堂大笑拍手叫好,这在中国古代的娱乐项目里,是不被正统儒家思想允许的。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戏曲是从民间、从不被重视的“弄臣”传入主流社会的吧。哈哈哈,突然想到那句“农村包围城市”。
“也正为此,中国戏剧集中地成熟于'道统衰微'的元代。”当时农村和城市一样动荡啊。
再就是西方的戏剧发展为何如此迅速?
最早的是古希腊,罗马的戏剧也是由古希腊传过去的。所以在这就简单说一下古希腊。
一、社会变革。希腊在戏剧发展之前有什么?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索寓言,琴声缭绕一派祥和。
公元前六世纪末,希腊社会建立了“奴隶民主制”,社会的变革影响人们思想上的变化,统治者的带领下,民众投身到轰轰烈烈的全民庆典上。
庆典就会有表演,有表演就有人有对话,慢慢就有了台上的故事,几经发展,成为了戏剧。
二、言论自由。较民主的制度、较自由的社会氛围,较有想法的戏剧家。(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没有过分的“礼”的思想,统治者带着high起来,大家肯定积极踊跃。
埃斯库罗斯:一个演员在台上自说自话?那就加一个演员对话吧。索福克勒斯:两个演员不好充分解释故事,那再加第三个演员一起吧。就这样,舞台越来越热闹,故事越来越复杂。
三、有奖竞赛。对希腊戏剧的发展起最大催助的,是政府出资组织的一年三次的戏剧节。在戏剧节的日子里,全民大放假,儿童、奴隶、囚犯也都能去看戏。
面对数以万计的观众,为了观众的叫好声,为了戏剧节上脱颖而出,剧作家们自然更加卖力。同样,在民众的带动下,戏剧传播地越来越广泛。西方观众看戏的传统也一代代传下来。
大概先写这么多啦,深究的话,这一个问题能分好几个课题作论文呢😸。
最后,如果我说到某个点的恰好是你也想到的,
欢迎来公众号“树上的番茄”找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