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年轻往事
今天家里来了客人,一位非常有气质的老阿姨。
阿姨见到父亲,把老爸的手紧握了半天,激动了半天才说出几个字:“老弟,几十年没见了。”
老爸看着旁边略显尴尬的我,连忙解释:“这是你岳阿姨,我在部队医院当兵认识的老大姐,快点叫阿姨。”
我本想让阿姨坐沙发上和老爸叙旧,阿姨却说:“不坐了,我和你爸出去聊,你们有空也到我家玩。”
说完,老爸连忙自觉地拿包和车钥匙,带着岳阿姨出去了,临走时还说,不用等他吃晚饭了。
这个阿姨看起来和老爸关系不一般,我真好奇如果老妈才知道这个秘密,她心中会有何感想呢。
等老妈买菜回来,我说老爸没和你打招呼,就和一个岳阿姨出去了。会不会初恋情人出去叙旧了。
我原以为老妈会有醋意,没想到老妈说这个岳阿姨她早就知道。父亲经常提起她,他们年轻时候很投缘,是纯洁的战友之情,怎么可能会是初恋情人。
老爸晚上回来,兴奋的和老妈聊他和岳阿姨今天的见闻。
你猜我今天见到谁了。。。你都不知道,谁谁他刚退休就不在世了。。。,刚退休就挂掉,国家就喜欢这样的,你说是不是,我们可得好好活着。。。。老妈听得津津有味。
好吧,也许老妈的心比较大,也可能真是我太狭隘了。
至少在我这一辈,确实无法理解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们的青春岁月,所谓战友之情,是一个什么形态。
老爸和岳阿姨的故事还是要从他们年轻时说起。
(一)
文革后期,在乡下当知青的老爸,被特招到**军区某空降师部队。
在艰苦的知青岁月,老爸能百里挑一当上特种兵,他心中是非常自豪。
空降部队是属于特种兵的一种,训练辛苦,淘汰率很高。父亲后来还是没有躲过严格的筛选,被淘汰进入了某军区空军医院,等待分配。
毕竟在那个红色时代,当兵穿上绿色军装,是每个年轻男女的梦想。
男孩子当兵相对容易,毕竟需求量大。女孩子当兵,主要看家庭背景,按现在说法,女生当兵也是拼爹的活。
女孩子当兵,主要有两个选择。第一是文艺兵,文艺兵需要先天的身体条件,不是谁都可以当。
除文艺兵之外,女兵最好的选择,就是在医院当军医和护士。成为白衣天使,职业高大上,受人尊敬。
所以文革时期的军区医院,红二代高干子女众多,属于藏龙卧虎之地。也就是在这家医院,年轻的父亲认识了**军区后期部长的千金——岳阿姨。
(二)
从特种兵部队,淘汰到后勤医院,父亲心中保家卫国、冲锋陷阵的梦想破灭,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
有一天,他和几个小伙伴在医院食堂排队打饭,这时突然来了几个的汽车班的老兵,直接插队,站到了父亲前面,其中一个人对父亲,大声说:“新兵蛋子,自觉点排后面去”。
在部队里,老兵欺负新兵,几乎是约定俗成,不仅在中国,就连国外的其他部队也一样无招可破。新兵唯一的办法就是忍,等到自己熬成老兵,再去欺负其他新兵。
父亲当时没有说什么,乖乖排到后面去了。大家虽然看不惯老兵横行霸道,但也没人说什么。
父亲打完饭,一口没吃,走到刚才几个老兵坐的桌子前,将满满一盆饭菜,一声不响扣在刚才对他大声说话的老兵头上。
老兵当时暴怒,他揪住了父亲的衣服领子,眼看一场恶战即将爆发。
父亲的小伙伴怕他吃亏,连忙过来劝架。恰好这个时候,医院院长来到食堂,看到满地的狼藉,将撕扯的两人带到院长办公室训话。
父亲和那个老兵都被院长批评,每人写份检讨,并惩罚在食堂劳动一周。不过说来也巧,通过这一架,不打不相识,父亲也他和这个汽车老兵成了几十年的至交,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父亲回到食堂,捡起散落在地上的饭盒。这时候,一个女兵笑着给了他一盒饭,说:“快吃吧,你今天打他真是解气,我们早看他不顺眼”。
这个善良的女兵就是岳阿姨,她对父亲的奋起反抗印象深刻,也就是在这时,父亲和她有了一面之缘。
(三)
父亲受罚在食堂劳动,正好食堂里喂猪的人回家探亲休假。食堂的人就让父亲去喂猪。每天需要把食堂的剩菜剩饭,挑到猪圈去喂。
经历被老兵欺负,被院长训话。年轻气盛父亲心中,当兵的梦想受到重创。现在又让他去食堂喂猪,父亲更是不愿意干。哪里有穿着整洁的军装去干喂猪,如果回去问你在部队干了什么,怎么和父老乡亲交代。
几天后,食堂的泔水桶臭气熏天,食堂的猪饿的嗷嗷直叫,有一只不知道什么原因,还挂掉了。
食堂负责人,赶紧联系医务处,说那个打老兵的人,现在把食堂的猪也饿死了,快点把他调走吧。
医务处主任赶紧叫父亲过去,说看他是个惹不起的主,还是去医院空勤科报道吧。。
所谓空勤科,就是部队飞行员的疗养科,每天只要伺候飞行员吃饭吃药和锻炼,飞行员有手有脚,活少干净不累。
父亲就这样靠着打架和消极怠工,幸运地当了为数不多空勤科男卫生员。
有时很多事情,也不知道是不是算作幸运。
如果父亲没有被淘汰,在空降师部队成为特种兵,奔赴类似自卫反击战的一线战场,就不会和我妈结婚,更不会有现在的我。
如果父亲安心在食堂劳动改造,会把猪养的膘肥体壮,最多会进入炊事班,但不会进入医院空勤科,出入高干病房,与高干子女岳阿姨成为至交。
懒惰和消极有时会带来好运,但不能保佑你一辈子幸运。
(四)
空勤科是空军医院的特有科室,专为部队飞行员提供疗养和看病服务。
那年代部队飞行员多,战斗机少,每年都会有不少的飞行员过来疗养和休假。
战斗机飞行员属于待遇最好的一个兵种,即使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也首先要保证他们的特殊伙食和营养。空勤科给飞行员的一顿饭伙食标准,相当于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家庭一周的伙食开销。
除了营养的伙食之外,医院还给飞行员配备牛奶、罐头,巧克力等多种零食。
飞行员在部队吃的太好,对医院这些高规格伙食根本不屑一顾。父亲给他们发的苹果,飞行员经常当手榴弹去扔;配的进口巧克力,飞行员也是经常仍在一边。
飞行员结束疗养,大多数人的病床下都塞满了罐头,带又带不走,他们就会让父亲帮忙把罐头清理掉。
罐头和巧克力,在那个年代都是稀罕之物,扔掉实在可惜。父亲就把这些零食,拿到医院的儿科病房,分给在那里住院的小朋友。
所以,那时只要父亲一出现在儿科,就会有一大堆生病的小孩围过来,欢呼雀跃:“陈叔叔来了!陈叔叔来了!”
岳阿姨,恰好就是儿科病房的护士。她没想到这个敢打老兵的倔强新兵,没想到还是一个善良的暖男。
空勤科成立了高干病房,父亲又同时忙高干病房的事情。他帮助住院的老红军,帮他们打饭打水。后来岳阿姨父亲也在那里住院,老爸忙前忙后,照顾的无微不至,岳阿姨心里自然非常感激。
部队医院里面,女护士多,男卫生员非常少。那时候属于鲜肉级别的父亲,在众多女护士当中,算是万花丛中一点绿。
岳阿姨当兵较早,比父亲大几岁,一直把父亲当兄弟看待。她知道父亲不喜欢洗衣服,就会经常帮父亲洗衣服,烫衣服。
父亲知道岳阿姨喜欢吃的用的东西,在和汽车老兵开车去山下采购物资的时候,也会帮岳阿姨买。
所谓战友之情,就是无论大小之事,只要你需要,会尽量帮你办到,且不求回报。
(五)
父亲科里来了一位根正苗红的红二代军医,相貌不俗,且家室背景非常好,岳阿姨对之非常动心。
红二代军医的父亲是1955年第一批授衔的开国中将。婚姻讲究门当户对,岳阿姨也是高干子女。
父亲曾主动帮阿姨牵线搭桥。由于阿姨比较主动,她和这个军医很快就结婚了。
但是结婚后不久,父亲经常发现阿姨的头上脸上有淤青,明显是家暴后遗留的痕迹。
年轻的父亲看不过去了,要去找那个军医算账,但被阿姨拦住了。毕竟那时候,因家丑不可外扬。离婚是让人看不起的,尤其是军婚,更是受政策保护。
可年轻的父亲始终理解不了,中将之子,怎会向勤劳善良的岳阿姨下如此重手;而岳阿姨,持续生活在家暴阴影之下,还要一直要隐忍下去。
不过后来,因为家暴愈演愈烈,两人最终还是分道扬镳。
离婚后,岳阿姨回老家休养。那段时间,父亲经常给岳阿姨写信,鼓励她要向毛主席保证,振作起来等等。
在她心情最阴暗的时刻,父亲的鼓励至少始终在她身边。
其实,我能理解父亲写信安慰阿姨,更多的是出于内心自责。父亲认为可能是自己造成别人的不幸福。别人离婚,因为他这当月老的红线牵没有牵好。
父母结婚后,父亲曾将自己的哥们,介绍给老妈的闺蜜。这两人恋爱结婚二十年后离婚了。父母都还认为自己红娘没有当好,而自责不已。
中将之子和岳阿姨离婚之后,组织上又给他介绍了一位神秘对象。
为何神秘,是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她是做什么的。即使是老公,也不能打听。如果组织派她去执行任务,老公绝对不许过问。
后来若干年后大家才知道,组织上安排的军婚对象是一位红色女特工。该女子能文能武,色艺双绝,虽不是高干子女,但由于她工作的特殊性,军衔级别比上将之子还高。
这位神秘的女特工,把中将之子迷恋的神魂颠倒,踏踏实实的拜倒在女特工石榴裙下。
婚姻中所谓一物降一物,得到了最好的例证。这位曾经的家暴男,抛弃了门当户对、温柔善良的岳阿姨,迎娶了神秘女特工,变成了模范丈夫,从此家暴再也没有发生过。
(六)
那时候文革已经结束,国家已经恢复高考。父亲在部队的日子简单而快乐,转眼好几年过去了。
父亲高中没有上过几天,下乡劳动更是把书本丢在一旁。当兵后在医院如温水煮青蛙的安逸生活,让他没有心思花在学习上。
似乎很多城市长大的年轻人,相比于农村出身的同龄人,骨子里似乎有一种天生的好逸恶劳。就比如父亲,情趣爱好很多,比如养花种草,饮酒喝茶都很精通,但是不喜欢学习,缺乏农村长大年轻人拥有的艰苦奋斗和持之以恒。
父亲在部队几年,也是有机会入读军事医学院校。但是由于父亲喜欢安于现状,好的机会并没把握住。
父亲离家几年,忍受不了思乡之苦,一心只想复员转业。
父亲把他想复原的想法和岳阿姨说了。岳阿姨说部队又不是菜市场,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那时又恰逢百万知青返城大潮,很多人回去都找不到工作。她不建议父亲这个时候复原回去凑热闹。
但父亲又开始故伎重演的消极怠工,我不得不感慨那个医院真是神奇的地方,他提交的复原申请还真被批下来了。
复原批准后,下一步就是萝卜找坑的问题。岳阿姨又帮了父亲。
退伍兵分配想进入好的单位,除了靠运气,就只能靠关系。岳阿姨多次央求他的老红军父亲,让他帮忙在父亲所在的城市找一个好工作。 在她多次请求下,阿姨父亲写了一封亲笔信,让父亲去到省军区找***。
父亲回到家乡,拿着信按着地址进入省军区大院的将军楼。
***看了亲笔信,就问父亲:“你想去哪里工作?”
父亲说我想去&&&厂,因为这里的工资最高。上一代的年轻人和我们这一辈一样,就是冲着高薪。那时候什么公务员都是清水衙门,远没有工人阶级铁饭碗来的实在。
***打了一个电话,就这么简单,父亲进入&&&厂的愿望就实现了,第二天就去单位上班报道了。
(七)
父亲的心愿,在岳阿姨的帮助下如愿以偿了。
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但现在,河东河西的变化根本用不了三十年,
父亲有幸进入的当地这家工资最高的国营企业,在若年后的改革大潮中,倒闭了,曾经人人羡慕的铁饭碗不再存在。
那时我还小,对家中的巨变印象不深。
父亲自己也没有想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不惑之年,还要重新面临下岗和再就业。
他的生活重心只在工厂,除了工厂里面的活,其他什么都不会。
岳阿姨这时候,不知道从哪里得知父亲下岗的消息。她委托当地军区医院的战友找到父亲,劝父亲到他们医院的手术室先当下临时工,以解家中燃眉之急。
那个战友,就是曾经和父亲一起到医院报到的小伙伴。他曾经也干过父亲不愿意干的喂猪。但好在一直在部队医院进修深造,现在已经是国家级**科专家,
就这样,父亲没有选择的情况下,在岳阿姨和专家战友的帮助下,到当地军区医院手术室继续工作。当然手术肯定做不了,只能帮忙打打下手。
父亲在这里一干就又将近10年,直到我快大学毕业,家里的经济情况才有所改观。
去年带父母看电影《芳华》,当主题曲《绒花》响起,父母一直泪目。也许电影当中,有太多他们年轻时的回忆。
就如电影中所说,只有善良的人才会珍惜善良。只有像岳阿姨这样善良的人,才会珍惜父亲这样善良的人。
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他们虽然没有生活在一起,几十年没见,却彼此牵挂。他们只在对方困难和需要的时候出现,及你所需,并不求回报。
现在儿女都已经长大成人,他们早已两鬓斑白,芳华不再。
儿女们的婚宴,成了父辈战友们的聚会之地。大家都来自五湖四海,又再聚一堂,仿佛又回到了他们曾经年轻的岁月。
谨以此文献给父辈曾经年轻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