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认知突围 做复杂时代的明白人4
重新认识关系
我以前写过一篇文章,认为生活中很多过的糟糕的家庭,都是因为关系的错位导致的。比如父母过多的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比如过分的“照顾”兄弟姐妹、比如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
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用错误的方式跟人交往,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真正核心,我们很多人都没理不清。
001>人与人之间需要一点界限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给对方提供足够的关心和帮助,是最稳妥的相处方式。
其实不然,关心和打扰是一对双生兄弟。
因为付出关心,还要看对方是不是需要。
如同行善一样,更多的时候,我们所谓的付出,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比如让自己看起来更高尚、更有优越感或是更有同情心......,或者仅仅为了让自己心里舒服一点。
施与受到底哪个更快乐,这要看哪一方的意愿更强烈。所以,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靠着影响他人给自己带来快乐,这是不对的。
所以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应该判断这件事情的受益者到底是谁,而不是先假定对方就一定是受益者。
人与人相处,需要有一点界限。
不仅要尊重他人的界限,还要划出自己的领地。当别人“越界”时,我们要给出明确的拒绝,而不是模棱两可让别人产生误解。
002>所谓的父母子女
我们常看到形容父母伟大的句子,也会认为父母是无条件地对子女好。
其实父母这种“生物”,尽量将子女抚养到有独立能力,也不过是基因中让种族得以延续的天性,这种天性非人类独有,实在是说不上伟大。
而在子女有了独立能力后还继续尽心尽力扶养,就不能用天性来解释了,那是一种很复杂的关系。往细了想,你不得不承认那其实有很多的私心夹杂其中。
这样说好像很不近人情,因为父母对子女的关心和情感,有时又不像是有目的的。
我想到了一句话:在爱情中,很多人并不是爱对方,而是爱和对方在一起时的自己。
其实,所有的感情都是如此,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将情感的对象搞清楚,我们的情感对象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分身”,我们对凝结在其他东西上面属于自己的那部分产生了情感,我们付出得越多,情感就越浓烈。
所以,所谓父母子女之间,世俗认知中的亲情是虚构的,真实存在的只是父母与自己那么多年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之间的情感。
而孩子对父母,也是迫于生存需求的一种天性,是一种“不得不信任”和“不得不依附”的关系。
(这一节很毁三观,我又反思了和孩子的关系,确实如此,不得不承认,很多看起来为他好的事情,其实是满足自己的感情需求。)
003>婚姻其实是权衡利弊的合作
恋爱的目的是什么?简单直白的说,其实就是求偶,是基因生存和延续的需求。
而恋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延续,是原始的吸引力和其他来自社会和心理方面的吸引力的产物。
世间任何情感的产生,都源于利益,产生爱意的前提肯定是对方有吸引你的地方,这种吸引你之处必然是在未来于你有利的。
人脑有一种模糊计算系统,不管在遇到什么事情都会本能的快速计算,然后引导我们做出最有利的选择。
“爱”也是模糊计算后的结果,是我们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对最大化自身利益的一种选择。而婚姻,则是众多相关利益互相博弈后的决定。
所以,婚姻应该是一次忠于利益的合作。
要想让合作持久,进入婚姻状态之后,彼此之间应该有一些共识。当共识被其中一方打破之后,需要通过坦诚交流回到原有的共识或者迅速建立起新的共识。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个人试图在婚姻中占据绝对主动,就已经失去合作的基础,将合作变成了压迫,婚姻就会不可避免的走入囚徒困境。
婚姻不是敌进我退的零和游戏,而是一次将团体和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团队作战。
虽然婚姻不应该是《红楼梦》中说的那种“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状态,但要维持一个长久的合作关系,彼此都需要让对方有一些危机感,让对方有小小的忌惮。让双方都能认识到,如果不努力增加自己在社会属性上的吸引力,合作随时都有破裂的可能。
最后总结,关于婚姻的这场合作要想相对稳固的持续下去,需要男女双方保持同步。
004>社交其实是资源交换
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为了存活下去必须要群居、互相合作才能生存下去。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网络使得我们无须只选择跟身边的人进行协作,“亲戚关系”将会逐渐淡去,朋友的概念逐渐加强。
现在的社会,人们存活下去需要的资源,基本上都可以用钱或者其他资源交换,这样一看,我们进行的大部分关系维系,基本上都是没有必要的。
但是总有一些用资源买不到的东西(比如某些快乐),是需要社交来解决的。
有很多人觉得“多个朋友多条路”,整天忙于社交,其实这样的社交是盲目的。
因为社交的内核其实是“等价交换”,这在第一章人脉那一节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你要够优秀(有价值)才能和优秀的人长久的做朋友。
社交这种行为从长期来看,是不能有“占便宜”的心态的,当别人施惠于我们的时候,要尽早的回报。因为很多“恩惠”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我们不断稀释,延迟回报对于先付出“恩惠”的那一方是很不公平的。
即使对方“施恩不忘报”,但你的回报仍会给对方带来惊喜和愉悦。而当你给予对方即时回馈之后,你们才不会处于不平等的地位,这样的关系才会长久。
重新认识人生
每次一提到人生的意义,我就会想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句话。
可是怎样算是虚度年华碌碌无为呢?每个人的定义都会不同吧。
“坐在路边看风景”这个行为,在有的人眼里是享受人生,有的人眼里可能就是浪费生命。
当被现实磕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人很难不把人生目标转向世俗的成功。
对大多数人来说,竞争的最终目的是争夺资源。那些已经出世的智者,大概率也是经历过红尘炼心的过程。
对人生的认知程度决定了每个人的行为,如果把山顶当成目的,那么一生就不得不为守在这个山顶而努力,人的欲望和理智就象与骑象人。
自由意志下的自由体验,才是人生唯一的意义。而努力本身是体验的一部分,努力后的结果也是体验的一部分。
001>努力不足以让你过上好日子
可能不一定人人都想变得更有钱,但一定是人人都想变得更好。
努力的人千千万,却有大部分人都达不成自己的目标,可见,努力并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但是努力一定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不管是不是世俗的成功都是如此,但前提得是“正确的努力”。
正确的努力有三大特点:
有目的性(有规划,可以产生定向积累效应)
有内生性(内心的驱动力才是关键)
有效率(分清轻重,有效的努力要用在刀刃上)
002>有些弯路是一定要走的
我年少的时候,父母总是说:“你不要这样,你不要那样,我这是为你好。”
当时倔强的不肯领情,等到自己做了母亲,也会忍不住想教孩子“避坑”。
但是人生哪有一马平川的大道呢?仔细分析,那些所谓的弯路,即便当时绕开了,最后兜兜转转还就的其他地方迎面撞上。
而一个人只有真正地踩进坑里,才会知道坑大约是什么样子,这样他以后避坑和跳出坑的能力才会相对较强。
既然坑避无可避,那么其实踩坑越早,对坑的理解就越多,损失就越小。
年轻人只要肯思考、会总结,就没有白踩的坑。
003>格局决定你的世界
我们常说格局,格局应该就是指我们的认知层次。
人的眼界就像一个漏斗,你处的位置越高,视野就越广阔,看到的风景就越多。
在认知层次中,只能从上往下看,没法从下往上看。只有提升自己的格局,才能看到更大的世界。
大多数人都以自己现有认知作为认知的最高层次,要想提升格局,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要想提升格局,首先要懂得分辨格局的层次,至少要隐约知道哪里有更广阔的世界,那种“我不知道我格局小”、“看不到或根本不想看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格局永远都提升不了。
要提升格局,还要有推倒自己原有知识体系的勇气,遇到不同的声音要懂得思辨而不是本能的抵触。
004>人生的消费与投资
投资和消费是人类的两大终极行为,几乎能把人一生中的所有事都囊括进去。
投资当然是越早越好,“活到老学到老”虽然很励志,但因为“时间红利”效应,二十岁学一项技能和八十岁再学,效果明显会不同。
消费也是一样,每一次消费都是提前支取本属于未来的利息。
所以分配消费和投资的比例很重要,选择消费与投资的时间点也很重要。
投资和消费对人生而言都是正向的,但另一样东西却是将生命变得无意义的行为。
那就是损耗。比如在不喜欢的岗位上磨洋工,既没体会到愉悦,又没得到投资回报,说严重一点,是一种人为缩短寿命的行为,我们都要尽量避免损耗。
005>怎样拥有幸福
年龄越大越觉得人生艰难,幸福似乎是件奢侈的事情。
但是幸福又是很主观的事情,并不是越富有的人就越幸福。
比较是我们觉的幸和不幸的最常见来源,不管是和他人比还是和自己比,首先要摆正自己对幸福的认知,只有在状态不断向前切换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积累起更多的幸福感。
《十三邀》许知远对话俞飞鸿的那一期中,俞飞鸿说:到了一定的年龄忽然发现,生命本身其实没有什么意义,所以我们才要找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做,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人生的历程,我们都害怕漫无目的,所以,要尽量活得明白一些、精彩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