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眼前的苟且”中找到“诗和远方”

2019-08-08  本文已影响0人  鹿姐晓桔

昨天,豆豆同学来我们家玩,我和同学的妈妈聊天,聊到了她家两口子在教育孩子方面的分歧,主要有两点:

1. 爸爸和妈妈对着干,妈妈制定好的规则,本来和孩子沟通好了的,孩子也执行得很好,可爸爸总是会“横叉一脚”。比如说:妈妈要求孩子打完乒乓球回来马上做作业,孩子也答应了,可打完球,爸爸却让孩子先去玩,晚点再做作业,结果到了饭点,又让孩子吃完饭再做,等到吃完饭,孩子又要吃西瓜,都快要睡觉了,作业还没做,最后急急忙忙赶作业。爸爸经常说妈妈太严格了,孩子需要自由。

2. 妈妈觉得爸爸不学习。我们两家都是选择了华德福幼儿园,也都是最初爸爸不同意,后来在妈妈的坚持下,孩子去了华德福幼儿园。同学妈妈说羡慕我家爸爸,会去学习华德福的教育理念,不像他家爸爸,虽然进了华德福幼儿园,却不赞成华德福教育理念,也不去学习。

我帮她梳理了一下:

1. 爸爸和妈妈在教育方法上会有不同,这很正常,可能是男女思维方式的差异,也可能是其他原因,但不论如何有一点是肯定的:爸爸和妈妈都希望孩子健康成长有出息。所以,不论爸爸和妈妈怎么做,背后肯定会有共同的出发点,共同的需要。所以,父母亲教育孩子,需要找到“共同的愿景”,在此前提之下,发挥各自优势,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就能在育儿这条战线上齐心协力,减少内耗,效率最大化。

2. 关于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不是说学了就能很快成为那个样子。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原生家庭的印记,也都生活在各自的现实生活当中,会有自己的局限性。我认为,学习华德福的教育理念,包括学习其它的教育知识,都是借助这些新的理念去认识自己。就好像是用一面面镜子去看到自己真实的样子,也让自己看到自己理想中的样子,然后朝着理想去努力。最终的结果可能是我们没有成为理想的自己,但是我们看到了自己的局限性,能够觉察到一些以往“习以为常却可能有问题”的做法,去关注这些问题,去做一些调整,减少一些“伤害”,增加一些“理解”。

前天晚上和豆豆爸爸聊天,实际上主要是我在吐槽。最后,我们得出的结论是:生活大部分是眼前的苟且,诗和远方只是很小一部分。我们每天都在做着各种妥协,同时又不断坚持、努力,为了我们心里的“诗和远方”。

在婚姻生活中和育儿之路上,“看见”彼此,懂得彼此,彼此提醒,彼此支持,我们就能拥有“诗和远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