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商君书《弱民篇》

2019-02-12  本文已影响27人  道隐無洺
在秦朝,商君书的驭民五术中,《弱民篇》就有过详细阐述:

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

这句话啥意思呢,是说民众贫困的话,就会努力地去致富,但是当他们富裕了之后,又会染上各种骄奢淫逸的坏毛病,也就是“虱”了。而且民众如果富裕了,就很难说服他们继续努力为国家劳动做贡献,那我们就需要想办法,让他们心甘情愿把粮食交出来,替代服役,就肯继续劳动了,这样农业就不会荒废了。农事不荒废,人们不停止他们奋斗向上的脚步,所谓骄奢淫逸混吃等死就不会出现了。国富而贫治就是这么个套路,使民众永远保持一颗劳动进取的心,国家哪有不强盛的呢?

换到现在道理也一样,你要是手里有个百八十万,每天下班撸个串,喝个酒,对大多数人来说,哪还有啥进取心,要是想办法让你在一线城市买套小房子,贷三十年贷款,睁眼每个月就欠银行两万,是不是充满了危机感啊,你能不努力嘛。

资本家和政府联合起来,总有办法让你欠更多的钱,以前我们国家主要是房贷,后面消费主义盛行以后,车贷,信用卡,蚂蚁花呗都在快速增长。在美国,花样就更多了,学生贷款,信用卡,车贷,房贷甚至还给穷人专门发行了次级贷,上次金融危机就是因为次贷搞出来的,其中,增长最快的是学生贷款。

以上内容是一个高级伍毛写的关于商君书弱民篇。去中产阶级的合理性。

以下内容是我针对以上内容的反驳。

监狱有一种管理方法是:因为怕犯人吃饱了没事干,背监狱多少条。有人监督。

这种方法就是防止人惹事,转移他们的精力。

但是这种管理放到社会上不适合。

商君书说的弱民就是去中产。

中产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成为中产,为什么一个社会的中产多是社会富裕的表现

我们可以把中产比喻成个人从最开始  到财富的积累。

换句话说中产代表了个人在社会的财富,积累的活跃程度。

财富背后是人们生产创造的动力!

如果没有这种动力,人们就不会活跃,不会活跃,财富就会无从积累,百业凋零。

那么得出:中产(财富)实际代表了人们的活跃度和依靠自身个人努力积累的自由度。

如果一个社会没有中产,大家真的会按照商君书所说,大家拼命干活为了温饱。但是因为民间活跃度降低,百业凋零,又找不到活。

或者干很多活依然只够温饱。

终于变成商君书眼里的地有人种

因为实行弱民政策,社会,民间活跃度降低,百业凋零。

这个社会也没有创造力。

更不可能出现什么伟大发明。

而民众终于达到商君书说的只会种地了。

在国家一开始抢劫中产过程中,国家会出现暂时的强大(这也解释了当今某国的样子,看似抢劫一时的打鸡血强大),然后长久的百业凋零,社会活跃度降低……

所以商君书所说纯属放屁

看事物不看全面,只看一个点当作真理了,他看不到全局。社会的确按照商君书的,天朝一时强大,民众不闹事,只会去种地。地不会慌掉。

执政者刚开始一看的确这么回事,于是更加坚信商君书所说对。

然后在某国抢劫完中产,打鸡血看似强大一段时间后

社会就会百业凋零,民众造反,朝代更替……

简单来讲就是,商君书怕人吃饱了胡思乱想闹事,所以限制在温饱线左右,这样只会种地了,人的精力只会种地了。

而美帝做法是:可以吃饱了胡思乱想,这样的社会有创造力。可以干种地以外的事。社会活跃度高。

这表现在美帝科学技术世界领先,经济领先。

而天朝表现在,社会活跃度底(最近返乡创业),社会没有创造力,更没有发明。天朝法律严苛,民众投机取巧。没有契约精神(表现为,国家对百姓不讲信用耍心眼,老百姓也投机取巧)

主要区分在百姓的精力是用在发明创造,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上,还是只会种地上。

尤其进入工业时代,谁的民间活跃度高,谁的创造能力高,谁就领先,谁就发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