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心理简友广场

2024年清明

2024-04-05  本文已影响0人  hannah亦含

一,怀念和感恩

这个清明我和壶老师第一次自己开车去给我葬在苏州的阿婆阿公扫墓。 我还残留了模糊的上海阿婆阿公家的印象,卧室的木地板上被阿公旋出来的小凹陷,阿婆教我的童谣,烤酱油这个词。。。阿婆阿公的样子以及他们好听雅致的名字的汉字在我眼里都美得无法言说。

然后我们翻山越岭跨江过湖地回到老家,一路狂风暴雨,直到到他们墓前。我爷爷奶奶的那种简单善良勤劳的本质,一直都是我们的传家宝。他们的样子和他们对我的爱历经岁月也沉淀在心。

我父亲也葬在老家。他是这个家族的文脉的一个突破,他在前辈的支持下走出了大山,考一代。

感恩前辈栽树后人乘凉,在前人的肩上我们看到更广阔的世界。

然后昨天我们回到了衡阳,今天壶老师两兄弟一起也给他们长辈祭扫了。 这个清明给长辈们一一送上了思念和感恩。

二, 我是自我的支持者

再次回到自己衡阳的家, 看到房子里的所有都有新的感触,从前日日沉浸的时候感觉到不满意的地方和东西倒是觉得没那么不可忍受。比如说在公园里看到潮湿的路上的腐木和落花,是觉得有人及时清扫会更好,但没及时清理也蛮好, 不会有啥恨铁不成钢的不满抱怨,也不嫌弃, 就是很平静看着,感觉亲切和美好。家里也是一样, 十多年前的装修了, 不说完美, 但确实是自己喜欢和真实生活的地方。

昨晚再一次看了2018年打印的傅盛的文字:

立即行动, 在行动中形成认知。

对外求教,他们比你强不是他们聪明, 而是有你不知道的认知。

在这个清明节的千万里山水行程里,在清明节密集地和不同的人之间的接触后,我对我自己的唯一要求就是在行动中形成新的认知, 而不是想清楚再行动。

三, 人是世上最珍贵的,人与人最大的区别是认知

首先来说,我对人的认知比从前清晰好多,或者说我摆脱了从前那种只从情感出发的对人的茫然和混乱。 这次是一天一天地接触到不同的人,长辈都不说。 第一天,GG的儿女们,第二天是s s的儿女们,第三天是GS, 第四天是xgz的儿女们。

从人际往来的角度来说, 我把他们分为认知高的人群和认知低的人群。

认知高的人群来说,懂得价值交换, 比如说其中的一个, 在事先给我们准备了回礼,还主动邀请我们吃饭。好奇怪的就是高认知的人通常是收入高的。

也许就是底层逻辑的不同形成了财富差异。

低认知的人群呢, 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等靠要。 有这种底层逻辑的通常就决定了他们的穷人气质。

其中很鲜明的人物语言和行为和底层逻辑很是清晰的, 我也有心想记录下来让生活的真实细节留存。

1, 期待他人恩赐。 虽然这也不是一个人的言行,但我还是把这些按在一个人身上来代表吧。

姑且叫她为A吧, A的姑姑家发展的挺好, 他们自己家略差。 A认为是她姑姑坏和厉害,抢占了她家的资源。 而不是姑姑做事的态度和方法好。 这些话语不光是有恩怨心态去看待人, 更加是看不清事情的本质, 而且还有被害者心理,而且A评价好坏也是单纯看对方是否给了她好处。 而且这种思维模式也在代际间复制。 A很生动地给我讲了她儿子对待他姑姑的事情,说今年她儿子回来没有给爷爷奶奶钱是因为看到他姑姑在那儿,心里不喜欢他姑姑而省略了给爷爷奶奶钱。A给我讲述的时候仅仅是举例说明姑姑多坏,连她儿子都讨厌她, 而不是能引导孩子客观看待事情,只记对方的好和坏,凭感情处理关系, 而关系又是用钱来衡量和代表。

A在叙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说的一句话真让我很警醒。A陈述早年她父母家没有电话, 时常需要通过她姑姑得知大伯的信息。 有一次她大伯邀请她父亲去玩, 而她姑姑撒谎说是没有邀请她父亲去,还把她父母做的东西说成是她姑姑的。我惊讶的是她的原话:被邀去大伯家玩,这是我的就是我的, 不能强占我的。

被邀去玩不是资源, 原本就是资源互换的事情。 在他们眼里就是一个资源,要占住。这让我想起人生中不能等靠要, 出行是机会, 邀请的人仅仅是给个机会, 这中间也是交换的, 比如说父母儿女之间, 儿女请父母去玩, 是感恩,本质上也是一定的交换,前期父母投入之后的回报。 兄弟姊妹之间邀请,多数来说是看重未来的基础上的投入, 或者其他交换, 比如说互相间不同性质的互换, 比如说一方给钱,一方出力。

白嫖心理,有利益才行动, 没有就要。 方式包括:暗扣,暗示,生气指责对方的坏。

2, 对他人的善意和礼貌会生出无限膨胀的欲望。既要又要还要。比如, 工薪阶层的你请ta点个菜, 结果对方就直接点了个ta 知道的最贵的。

总的来说,他们的兴趣不在怎么提升自己, 让自己有价值,而是获得物质利益, 并根据自己获得的利益来说对方的好和坏, 来确定自己对对方的态度。

3, 那些表面聪明伶俐和喜欢占高位的人是最虚弱的人。 真诚善良坦诚才是真的魅力和力量。就算是小米汽车发布会有套路, 多数人还是相信雷军和被诚意吸引。而我生活中遇上的表面精明有操控他人心理的的人,他们身边除了弱者, 大多数人都是远离他们的, 而且特别奇怪的是他们的儿女和他们是冤家。

四, 行动中形成认知

人的确要在行动中形成认知, 并矫正和固定下来。 回望从前,我么, 也难免处在噪声、偏见、情绪、懒惰、惯性中,有时候都谈不上思考,也谈不上框架结构,习得性筛选过程中,在情绪和理性争斗的过程中,依赖惯性,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就我来说, 比起去年清明节,我在自己情绪上要进步很多, 也许是看人看多了, 越来越不会有啥厌烦和对错心态,对不同的人都是接受,看我自己的情况有选择地交往着。

每次清明, Y总是事先联系人,把上山的路清理好, 并记得给他们相应的礼品。 也记得给长辈们特意送上礼物。

每一次, 我看到他这样做事的时候就提醒自己, 带眼识人带眼识势,加强行动力,专心爱自己,也再次想起2018年我打印的傅盛的文字:

人和人最大的差别是认知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技能的差别是可量化的,技能再多累加,也就是熟练工种。而认知的差别是本质的,是不可量化的。

记得在香港约过一次马云喝茶,他几乎不用电子邮件,当时我就琢磨,他为什么能去指挥那么大一个帝国?后来发现,他在不断观察行业变化,从变化里找关键切入点,找资源和人配合。

人和人比拼的,是对一件事情的理解和对行业的洞察。执行很重要,但执行本质是为了实践。

有时候,我也会鉴古通今地去琢磨,为什么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帝国输那么惨?简单说,一群怀揣现代物理学认知的人,打败了另一群信奉四书五经认知的人。其实就是两种不同认知的较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