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息理论》(解读版)简评
2021-07-27 本文已影响0人
刘建跃妙祈
通读了《利息理论》这本书的解读版之后,感到很奇葩。奇葩的不是因为它全盘否定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而是把经济学的很多概念搞得混乱不堪。按照《利息理论》这本书的论调,只有花出去的钱才是你的收入,没花了的钱就是没挣到!你不能说它对还是不对,若按照通常经济学的理论,花出去的钱才是所谓有效需求。这就有点像农村大妈们经常说的:“吃了喝了才是自己真正赚到了的”。好像她们的人生都开悟了似的,又好像农村大妈和这位作者的认知境界高度一致。
但是,人类交流需要一些共同认知的概念和术语做支撑的。比如经济学中说的“收入”和会计学中说的“收入”“支出、成本”等概念都有特定的准确的含义。显然,这位利息理论的作者对此不屑于顾,他自创了一套语言体系,把花出去的钱叫做“收入”,我不知道他把“支出和成本”又叫什么呢?
我无意为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做辩护,就利息理论这本书的解读版来看,他的一些论点或许有一定道理。比如他认为商品的价值并不是完全由成本决定,而是由有需求的人在市场交换中共同确定的。但是他使用的术语显然不是经济学的地道语言,什么“可耐”之类的词也不是地道的语义清晰的学术语言。它引发的思维混乱,可能比他讲述的“新思想”更多!
其实关于利息理论的讨论,西方古典经济学对此早已有着精湛透彻的分析和论述。所谓的创新,绝对不是另搞一套学术语言,而是踏踏实实的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造,这才是一个学者应有的态度。
因此,当你翻开一本自称富有创建性的书的时候,你首先要看看他是否对前人的研究有所了解和尊重,否则就不必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