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的最累的,是每天都拼命攻击自己的人
01
你觉察不到的攻击性,正在伤害你
你有没有控制不住情绪的时候?它是否给你带来过惨痛的后果?
今年4月在上海卢浦大桥上,发生一起令人痛心的事件。
一位母亲在高架桥上停车,叫17岁的儿子下车,原因是儿子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没想到儿子下车后径直冲到桥边,直接从几十米的大桥上跳下自尽。
这场悲剧,虽然我们不能确定事件中双方责任。但很多人也曾有过气急败坏,于是口不择言,说了不该说的话,做出极端行为后悔莫及的情况。
其实,当人遇到外界事物的结果与自我期待不符时,产生的愤怒、拒绝、反抗甚至挑衅、破坏的心理,是一种本能反应。
心理学上把这种试图释放攻击的动力,叫做攻击性。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方式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这场悲剧中的母亲,正是外向释放的类型,而儿子承载不了母亲激烈的情绪,只能攻击自己,从桥上一跃而下,令人惋惜。
生活中,我们或许不会采取这样极端的自我攻击行为,但你应该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对对方激烈的情绪,敢怒不敢言,自己默默消化;
明明受委屈,气得发抖,却往心里压,事后怪自己;
经常因为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自我贬低……
事实上,这些都是自我攻击性行为,但却往往被忽略。
习惯自我攻击的人,家人、朋友都在乎,却唯独不关心自己。多少次拒绝、反抗、愤怒都被压制住了,默默戒掉了情绪,越活越憋屈。
然而攻击性可能被我们短暂压抑,但从不会真的消失。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过:
“一个人的攻击性,如果不向外释放的话,就会转向攻击自己,没有第三个出口。”
当你不能合理地表达攻击性时,意味着,你变得不敢表达,不敢捍卫自己,最后心这把利剑最终会刺向自己。
02
如何安全地释放自己的攻击性?
有的朋友就问,如果忍受是自我攻击,会憋出病来,那我以后不需要再控制情绪了。
其实,释放自己的攻击性,并不是让你任由情绪直接地伤害他人,过度的外向攻击性就变成了破坏性,将会破坏你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上文中的悲剧事件中的母亲正是如此。
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描绘的就是外向攻击带来的连锁反应:
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
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当一个人,任由自己的攻击性释放,潜意识会驱使他向无法还击的弱者发泄。这样就会形成一条清晰的“愤怒传递链条”,传递给“猫”一样的弱者后,最终反噬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这个弱者可能是毫无相关的陌生人,可能是同事朋友,而最有可能的,便是他的伴侣、他的亲人孩子。
如果你任由自己地加入到“踢猫”的队伍当中——被别人“踢”,或者是“踢”别人,这只会让你的生活会充满戾气,并不能找到正确释放攻击性的方法。
攻击性,其实是中性的、原初的生命力,关键是你如何释放。心理学认为,攻击的指向有3种:
外向攻击——可以宣泄情绪,容易伤害身边人
自我攻击——抑制愤怒情绪,却极易自责自伤
隐性攻击——披着礼貌、友好外衣,却在无意中伤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