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愿行证人生说明书《人生感悟ABC》

施由亲始 有耻且格 拓展根据地 光复良知 仁者大勇 人生自在

2019-07-01  本文已影响1人  自在阳子

初夏,外出,未能同场共修,借鉴同修伙伴们的智慧分享总结,品位圣贤经典,体悟人生收获满满,感恩亲们

为方便温习精进,对于伙伴们的精彩分享,多有引用(解读中加引号部分),如有冒犯,还望见谅!

感受:和平—享受—感恩

一、《论语》为政篇

2.8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解读】2.5-2.8  不同的人问孝于孔子,孔子回答的各不相同,可谓是因材施教,因病发药。孝父母之身,更要孝父母之心、之慧。感悟:凡事没有一定之规,只要良知光明,安于内心,知行合一即可,就达到了仁。

“仁:人与人的关系。五伦: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忠、孝、悌、忍、信。”孝的前提是仁,内外合一,自在婉容、和颜悦色,这就需要常观自在,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古圣先贤提出的五伦关系的标准,可谓字字珠玑,尤其对于夫妻关系的“忍”字,让我倍感应心,成家以来对于爱人、孩子,“忍”的体会不可谓不深,家庭中摩擦不断,对照圣学的“忍”、“有耻且格”,佛陀的节节肢解而不生嗔恨心,忍辱、宽恕等,逐渐明白自己错解了“忍”,明白了忍是像刀架在心上一样,时刻觉察内心的状态,勇敢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再外归因转移矛盾,像拥抱喜悦一样拥抱痛苦,允许接纳,“逆来顺受”,任其流经,而非忍耐。只有流经,才能去人欲,光复良知,空掉内在的限制性信念,回归大自在的本原状态,收回力量,自然生出对令自己难受、纠结的人事物的感恩之情,锚定自性,爱满自溢,人生无限。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和颜悦色尽孝,孝父母之身、心、慧。时刻觉察,在家中、难受之处,感恩所谓的“黑天使”,觉察内心的声音,有耻且格,光复良知,回归无限。


2.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解读】“知行合一,大智若愚。行出来,才叫智。智愚区别在于良知是否光明、知行合一。孔子对颜回认识三阶段:不违,如愚——不愚——贤哉!”

【知行合一】做知行合一的智者。


2.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解读】“考察人,不仅要看他做事的方式,还要看他的发心、心安于什么?这样就没有隐藏了。”

觉察自己,时刻观自己的言行及发心,致良知。

识人先识己,动机、方式、状态。反观自己上三层清晰吗?动机决定行为、方式。

【知行合一】时刻觉察自己的言行及发心,致良知。


2.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解读】温故以/又/才/而知新,均可。

整合新旧知识,超越、提升。面对人、法、自性、烦恼,有了新的了悟、穿越。

因习性烦恼生,自觉,以良知为师。

【知行合一】在烦恼处流经、觉察、穿越,以良知为师。


2.12子曰:“君子不器。”

【解读】君子无限,能生万法。“君子之思、行、量均无限,君子即道的化身,道本无限。有容乃大,打破限制,做君子,一生值矣!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化除限制,知行合一,无住体验。


2.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解读】君子是知行合一的人。儒家,身教重于言传。为政者更要如此。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自在君子。


2.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解读】周:包容、团结、圆满。比:并列、要求、拉帮结派。人际关系中,交往动机是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无论现实如何,理想终在,虽不能之,心向往之。孔子为世界播下更高文明的种子,让我们对这枚种子心向往之。与问题同行,是我们对待当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之态度,历史的车轮不会因为问题而停止脚步。”亲子教育及人际关系中,锚定自心,知行合一,常行自在。

【知行合一】锚定自心,知行合一,做好自己,常行自在。


二、《传习录》

陆澄录三十

唐诩问:“立志是常存个善念,要为善去恶否?”

曰:“善念存时,即是天理。此念即善,更思何善?此念非恶,更去何恶?此念如树之根芽。立志者长立此善念而已。‘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

【解读】人生最重要的事——致良知,知行合一,无住体验。“根据地思维:觉照当下——觉照一次、一处、一人、一事——时时事事觉照——不断巩固、扩大根据地——祖国山河一片红。”

“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先立志不给亲人发脾气——承诺等于人格,全情投入,致中和——用根据地思维,推己及人。”不断在情绪之苦中解放自己,锚定造物主角色,清净无限——解放区连片——人生无漏,漏尽通——人生自在。

【知行合一】时时觉察致良知,不断降伏己心,拓展中和的根据地,人生自在。


陆澄录 三十

“精神、道德、言动,大率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天、地、人、物皆然。”

【解读】收敛:内求,发散:外显。圣人意识——反求诸己,做好自己,述而不作,知行合一。

活出绽放的生命状态不是炫耀,而是内在喜悦富足充盈的自然流露表达。

阳明此话针对两种人:一是炫耀与人,今之学者为人。二是助人症候群。邵师人生三境界:自我设限<助人症候群<充分交换。立足无漏的圆满观看待一切,做好自己,充分交换,让物质、能量、信息平衡运作。

【知行合一】立足无漏的圆满观,知行合一。


陆澄录 三十

问:“文中子是如何人?”

先生曰:“文中子庶几‘具体而微’,惜其早死。”

问:“如何却有续经之非?”

曰:“续经亦未可尽非。”

请问。

良久曰:“更觉‘良功心独苦’。”

【解读】文中子续经之旨与孔子删六经之旨相近,为昌明圣学,知行合一,护道而为,难与常人言。此心光明,难为集体意识催眠的凡人说,故生“良功心独苦”之感。真正追求真理的人,或许都会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孤独。真正活出圣贤境界的人,无论外在境遇如何,依然不改其乐,安处自在状态。就如同曾今有一位同修老师分享的那样:自从走上这条路,感觉身边的朋友比以前少了,却越来越开心了。我也深有同感,少了很多吃喝玩乐的朋友、以利相交的朋友,多了一些以道相交、至诚相待的同修好友,此生无憾矣。

【链接】文中子,王通(584-617),《中说》,超越时代,提出“三教合一”。名言摘录:1.多言不可与远谋,多动不可与久处。(良知光明,无友不若己);2.病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闻过则喜,有耻且格);3.自知者英,自胜者雄。(觉察、超越。降伏己心,强于攻城,仁者大勇。)   

【知行合一】无论境遇如何,始终聚焦自己的状态,不改其乐,知行合一,自在交友、学习、体验。


陆澄录 三十

“许鲁斋谓儒者以治生为先之说亦误人。”

【解读】追求真理与富足并不矛盾。奇迹产生真正的疗愈,通过修行实现喜悦富足,才有示范性。

远离颠倒梦想,警惕拜物主义,良知光明,知行合一,自然丰盛。

【知行合一】笃定本自具足,聚焦致良知,知行合一。


陆澄录 四十

问仙家元气、元神、元精。

先生曰:“只是一件,流行为气,凝聚为精,妙用为神。”

【解读】三位一体,法身化身报身。

“精气神,相当于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相互转换。以人为例,分别对应着身体、生命能量、意识状态,三者是一不是三。分类只是认知游戏,本质只有一个——法尔如是。现代物理学E=MC²,粗讲物质等于能量,尽管物理和一切硬科学均排斥意识的介入,DNA幻影效应、水知道答案等一系列试验却清晰地证明了意识对世界的影响,实际上包括科学在内的一切认知均是意识的内容。此问表达了对于生命的思考,温故而知新,关键在于自己收到了什么?”

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我发现物质、能量、信息,三者的确是一不是三,可相互转换。例1:马拉松比赛,物质、能量、信息分别对应身体、动能热能等能量、信念念头,比赛过程中,自己由开始的浮念纷飞到后面的心无杂念,感觉越是心平气和(信息越平衡),跑起来越轻松(能量状态越稳定)。一场全马后,体重减少3kg左右,物质的身体通过转换成能量、信息而发生变化。三者平衡运作时,过程和赛后会感觉神清气爽。例2:饮食变化——修行成长以来,饮食方面发生了不小的变化,运动量变化不大,饭量减少了1/3,越来越爱吃素食、清淡的食物,身体素质越来越好,对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协调运作越来越觉察。随着能量提升(生活中情绪越来越稳定)、信息损耗降低(杂念越来越少),对食物(物质)的依赖程度开始自然下降。不少同修都有类似的变化。

【知行合一】时时觉照,知行合一,照顾好身体、提升能量、正念,让物质、能量、信息平衡运作,自在体验。


陆澄录 四十一

“喜、怒、哀、乐,本体自是中和的,才自家着些意思,便过、不及,便是私”。

【解读】《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喜怒哀乐是情绪;“自家意思”是自己的想法;“过”与“不及”是不“中和”的情绪状态。从情绪的角度看,人的状态只有两种:没有情绪的状态和有情绪的状态。前者谓之“未发之中”;后者已发,“发”的结果又分两种:“和”与“不和”。“发而皆中节”,处在觉察之中,属于“表达情绪”或利用情绪能量办事,动机上对己对人都没有伤害性,故“和”。

“不和”(伤害)是怎么造成的?王阳明的回答是“自家着些意思”。通俗的表达是:我的想法是因,我的情绪是果。更完善的说法:我的情绪不决定于我之外的人事物,而决定于我对它们的想法(自家意思)。

为此,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一切“情绪事件”中去验证,并践行出来,叫情绪的修炼:这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没有“之一”。不会处理情绪就错失了把人生破铜烂铁转化为钻石(能断一切苦厄)的能力。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能断金刚。


陆澄录 四十二

问:“哭则不歌”。

先生曰:“圣人心体自然如此”。

【解读】良知光明的自然呈现。法尔如是,一切如是呈现,臣服接纳流经。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允许一切如是呈现。


陆澄录 四十三

“克己须要扫除廓清,一毫不存方是;有一毫在,则众恶相引而来。”

【解读】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消耗了大半生的时间和精力,终日忙忙碌碌,不知所终。想过安乐自在的日子,就要对私欲作彻底的革除。否则有贼作内应,安生日子了不可得。

吸引力法则:不干净则易反复——积习难改——恶性循环——人生困顿。

彻底廓清——良知光明——更加觉察——良性循环——人生自在。

【知行合一】时时觉知,随缘消旧业,不复造新业。


陆澄录 四十四

问《律吕新书》。

先生曰:“学者当务为急,算得此数熟,亦恐未有用。必须心中先具礼乐之本方可。且如其书说,多用管以候气。然至冬至那一刻时,管灰之飞或有先后,须臾之间,焉知那管正值冬至之刻?须自心中先晓得冬至之刻始得。此便有不通处。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

【解读】学者须先从礼乐本原上用功。人生最重要的是致良知,勿舍本逐末。规画六层次,上三层是本,下三层是末。凡事先清晰并立住上三层,不明为什么,便是瞎忙乎。只操心良知,不要操心人生。

【知行合一】只操心良知。凡事先要清晰并立住上三层,知行合一。


陆澄录 四十五

曰仁云:“心犹镜也。圣人心如明镜,常人心如昏镜。近世格物之说,如以镜照物,照上用功,不知镜尚昏在,何能照?先生之格物,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

【解读】用“镜子”比喻心的体与用,非常好。明心见性需在事上磨(照中磨),否则,也是个“二货”。“只操心良知(磨),不要操心人生(照)”,实际上磨照不分,远离颠倒梦想,不要执着拿着锈迹斑斑的镜子到处去照,盲行妄动,镜子磨光了,自然无物不照。

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光复良知,随感而应。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