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

【对话】时间究竟是“不够用”还是“用得不够”?

2017-12-05  本文已影响88人  李安迪

前几天,一位神交的网友小A找我咨询并请吃大餐。聊天的话题自然离不开工作、生活等成长故事。

本文即我们的谈话摘要,经当事人审定后分享,其中也许有你的影子。

01

小A是90后,现在上海一家基础应用研究所工作,虽然很年轻,但对未来有点迷茫。他讲述的困惑有如下几点:

1、如果以现在路径走下去,下步必须去国外读博士后,然后再回来工作。职业发展只有两个方向——项目主管或专职研究。年薪20-30万一年,最高可以达到百万,但那已经是天花板。

2、因为是基础类研究,投入和产出比很低,一直有很强的挫败感,不是自己喜欢的方式。但除了本专业,不敢想象改行或跳槽。

毕竟隔行如隔山,他专门画了一张图来解释为什么研究的投入产出低。

3、如果不改行或跳槽,所从事的某专业研究就业面很窄,只有研究所、企业和院校三个方向。在企业工资高却没有成就感,在院校如果学校层次不高的话很难接到课题,收入又成了问题。

4、时间几乎全部被工作占用。每天的工作状态是上班后就可以做试验,可以一直干到晚上十一二点,然后回去睡觉,第二天重复上述过程。工作中还要研读专业论文,因为数据量巨大,总感觉读不完,而且如果产生新想法,又想去做试验。

02

通过上述交谈,我对小A有如下初步判断:

优势,专业基础扎实,向往自由的生活,有远大理想,懂得照顾人(吃饭过程中不时为我夹菜、张罗上菜)。

劣势,思路受专业经历限制较大,在意别人对他的看法,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有一句话反复出现——投入产出低。

我作为一名年长十岁的大哥,饭不能白吃,为他做分析和建议如下:

03

定目标时多问自己是因为什么。

这点主要是针对小A的职业规划。聊天中,我发现他一直把自己限定在从事某专业研究这么多年(读到博士),要转行很难做决定。

当我问他,只有出国留学一条路吗?

他说:“在这个专业里,大家的路径都是要出国的,出国就是为了再回到现在的研究所工作。另外,出国就是想出去看看,没有什么太大的想法”。

我笑笑说:“如果你出国留学,或者纯粹为了出去看看就是因为大家都这么做,而没有具体的目的,恐怕会白白浪费两年左右的时间”。

人有从众心理。随着社会发展的多元,在职业规划上却不可生搬硬套。别人这么做,我也这么做。

我读大学时受同学影响,也大脑一热想留学,因为某些原因最终未能成行,且此后几年始终觉得不出国留学是个遗憾,直到阅读徐小平的《图穷对话录》,面对来访者,他都会强调一个观点:

出国前必须先想清楚“出去是为了什么,回国后怎么办”?否则就是浪费金钱和大好时光。

制定目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目标符合SMART原则,当中最难确定的是"R相关性"。我建议大家在制定目标时可以这样问自己:

我要实现这个目标是因为……

一定要多问多答,反复确认,把目标的实现与自己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现在出国看看、增长见识很方便,不要在“留学”一条路上走到黑。

04

别让“投入产出低”的挫败心理来影响自己的自信心。

小A的工作主要是国家拨款指派完成基础学科类科研,不需要经济效益。实验花费的资金巨大,而最终得到想要的结果机会渺茫。

说白了,小A的工作好比是爱迪生发明电灯,需要反复实验不同材料得到结果,只是实际工作更加错综复杂。

这是一项挫败感很强的工作。言谈中我确定小A是一个D型性格(结果导向)的人。因经常性取得不了成果,在他的内心深处产生很大的纠结和矛盾,从而导致对未来的焦虑。

找到问题就好办。

我建议他在日常生活(而非工作)中多发现能让自己感到小有成就的事情,最好再来点小奖励。

听到我这么说,小A马上兴奋地跟我讲他坚持跑步健身的故事。

原来前期,他历时一个月做的实验失败了,非常郁闷,于是决定跑步放松自己。没想到这个原本用来发泄对工作不满的机会却让自己成功瘦身,是个意外收获。

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打击和挫折恐怕不在少数,如果一直受影响,只会平添烦恼和失去自信。

解决办法就是尽量寻找能够让自身成功的小事情来激发自信和进取心!而且要设立阶段性的小奖励和完成终极任务的大奖励,不断鼓励自己前进。

05

时间究竟是“不够用”还是“用得不够”?

我在梳理别人和自己的成长路径中发现:一个人要有所成就,时间管理是第一步。

交谈中,虽然小A说自己的时间都用在工作上,但我还是发现一些问题。

一是工作时间可以自主安排,即除了个别需要时间较长,比如每6小时观察的实验外,在一天的任何时间段里安排实验都是可以的。

二是即使在工作期间,大把时间是用来等待结果,完全可以同步做其他事情。

三是领导工作要求高,带头在办公室加班,导致本人及同事即使晚上没有工作任务也基本每天在实验室度过。

此外,因为成功率低,同事们普遍把大部分时间耗在工作上可以寻求心理安慰-----最后没有得到想要的实验结果不要紧,"我"把私人时间都用在工作上,"我"无愧于本职工作。

基于上述情况,我建议小A改进时间管理的方式。

一是在工作之余,增加一门爱好,把每天工作时间留出一小时用在个人爱好上。

既然投入产出低,减少一小时工作不会对结果产生多大的影响。但每天留出一小时的日积月累,对自身的影响却是巨大的。想想看,一年终于有365小时可以做自己的喜欢的事是多么美好呀。

从平衡角度讲,一个人不能只有工作没有生活,或者只有生活没有工作 ( 这也是为什么我至今么有选择不工作的原因 ) ,那都是"病态"的人生。

二是用好运筹学。想想小时候语文课文<<烧水的故事>>。

在等待水烧开时,洗杯子、放茶叶等,同步进行、互不干扰。把工作时间最高效用起来,想想做实验的时候可以"偷懒"做什么不影响本职工作。

三是不盲目从众,做具备高效能的成功人士。

他描述领导晚上加班的景象,让我想起我一位政府组织部门工作的朋友,即使完成工作下班了也到办公室坐会儿,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加班,不好意思提前走。

小A领导的做法,让我想到解放初期,因为基础条件有限,很多科研人员都是吃住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于是,一代代传过来形成某种组织文化,认为加班是最好的工作态度。

但时代在变,如果因为周围人如此,盲目从众,那么我们只会慢慢麻醉。

当听到我提议不要跟大家学时,小A问道: "这么做跟周围人不一样,感觉不好意思。"

我提醒他说: "其实周围人应该也看到了现状和问题,却没有一个人勇于站出来,做提高效率的事情。如果不想自己的人生如此,那么你就做第一个站起来的人 ! 让大家看到这么做的变化,影响一批人 ! 慢慢纠正组织环境和文化岂不更好吗 ? ! "

退一步讲,我们也许无法选择工作,但可以选择多重利用时间,让自己在不自由的世界中寻找自由!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 “人,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