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营|春秋和战国10/09
东周又称为春秋和战国。春秋早一点,战国晚一点。
两者之间是有必要划分开来的,主要的目的我想还是为了研究那段历史吧。其实是不是春秋或者是不是战国,对那个时代的人来讲,他们并无意识,也并无所谓。只是后人为了更好地阶段性地研究历史,探索那段时光里的繁华与衰落,按照不同时期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这样的时代划分。
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洛邑定都,到公元前256年,周赧【nǎn】王为秦所灭,历时五百一十五年。东周灭完后,各个诸侯国中七个强国,经过角逐,在公元前221年,被秦国一一征服,完成统一。
所谓“春秋”大致上东周的前半期,从公元前722年起,至公元前481年止,历时二百四十二年。春秋的名词来自于《春秋》一书,相传是鲁国的历史,由孔子修改确定的。实际上当时的各国都有史官编写史书,几乎都把史书叫《春秋》。史书命名为春秋有多种说法,最常见的是两种:一种是史书需要按照四季,把所有发生的事情都记录下来,为了简捷好记,而且春播秋收的两个季节,在农耕时代更重要,所以起名春秋;另一种说法是商朝时代,季节只有春秋两季,虽然到了周朝已经区分了四季,但是延续人们的习惯还是沿用了春秋二字为史书之名。
所谓“战国”是指东周的后半期加上东周灭亡后的三十多年,即到了秦统一全国的时候,具体是公元前480年到公元前222年止,历时二百五十九年。这段时间,各国之间的战争规模远大于春秋时期,战况惨烈,因此称为战国时代。
公元前五世纪的上半期,是中国社会一个巨变的时代,从春秋到战国的时代划分也正好在这个时期,战乱纷起,弱肉强食,周王室对全国的影响力降到更低,各诸侯之间的征伐之战规模越来越大,逐渐形成了战国七雄。
在这个时间段把历史进行重要阶段的划分,主要归纳起来,两个时代分别从如下几个角度有较明显的差异。
政治
春秋时期从全国来讲,大体还是分封制度为主的,周王室虽然对诸侯的影响式微,但是各诸侯中依然还是至少面子上是对王室尊重的。诸侯国内部,政权还是在诸侯贵族手里,大夫势力有的已经比较强大了,但是还是没有出现取代诸侯王室的事情。
战国时代周王室不再被各诸侯过尊重,各诸侯国也又发生篡权的事件。整个国家土地上,分封制度基本停止,各诸侯国都还是进行中央集权,军国主义渐起,统一操练军队,诸侯国内的帝王权力大增,贵族全力减弱很多。平民阶级日渐抬头,有些人甚至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有了布衣卿相的情况。
经济
春秋时期的经济主要还是农业经济为主,土地为贵族所有,农赋是收入的主要来源。
战国时代,贵族没落,土地归到农民手里,赋税流入国君手里,工商业有了发展,产生了富可敌国的商贾,工商业的兴盛,也殷实了国库。
战争
春秋时期各国的外交还很注重协议契约,一份契约能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各国间的战争也都是很小规模的。作战大都一两天完事,伤亡也小。春秋著名的晋楚城濮之战,晋国出动的兵力不过五万多人。
战国时代,随着步兵和骑兵的兵种称为战场的主力,战争辐射范围扩大,规模扩大,战争时间有的到了四五十天,伤亡也大增。秦赵长平之战,仅赵国伤亡人数就有了四十五万人。战国时代各国的所谓信义、条约,已经完全失去了约束力,战争的主要目的就是灭亡敌国。公元前473年,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灭去吴国的事情,是东周以来大国被灭亡的No.1,也是战国式战争的首次出现。
民族
春秋时期,“诸夏”民族的地域不大,秦、楚、吴、越等都被诸夏国视为异类,即使在诸夏地区内,也还有很多戎狄民族杂居。
战国时期,诸夏地区的戎狄大都被征服或同化,秦、楚、吴、越等国也长期吸收诸夏文化,融入诸夏集团。各民族和文化实现了融合。
教育
大部分的春秋时代,教育只在贵族开展,平民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到春秋末年,随着分封制度的没落,打破平民受教育束缚的是孔子,他是第一位把贵族学术引入民间的伟大学者。
到了战国时代,平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平民登上了历史舞台。平民攀登政治舞台的捷径是游说,游说者各有一套政治理想和策略,用以劝说各国君王采纳,这风气也是有孔子开创的,在战国时期达到鼎盛时期。形成的一套套政治学说,是为“百家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