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峪纪事(三)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2854/1901397aec54b05d.jpg)
三 短命的大灶
我和小邓初到南峪时,当年县上的分配政策是,试用期半年,之后才能转正起薪。
试用期没有工资,而且学校也没有大灶。每周日返校时,就像当年上高中住校一样,后车架上大包小包驮着可以吃一周的蔬菜及生活用品,我们互相自嘲说是“粜干粮的”(方言,指无回报的付出)。
第三年,教工人数增加到二十人左右,清一色的男同胞。刚毕业的年轻人,过惯了饭来张口的食堂生活,对做饭深恶痛绝。
在学校书记的支持下,学校的大灶办起来了。书记的夫人,当时闲着没事,理所当然就成了小灶的大厨。
书记夫人的手擀面,薄如纸张,柔似皮条。做小菜的技术,更是让人赞叹不已。最普通不过的包芯菜,芹菜,白菜,一经她的巧手,就是一盘清脆可口的下饭菜。
一开始,上灶的人少,手擀面,米饭,不重样,偶尔还包顿饺子。
最让人无法忘怀的是那次包饺子,多年以后,有些细节我仍然记忆犹新。
那天好像是周六,突然下起了小雨,许多人没有回家。有人建议集体包饺子,一致通过。
厨房里太小,于是把战场转移到院里的乒乓球案上。大家打着骂着说着笑着包着,像过节一样。
一会儿,案板上摆满了形态各异的饺子。有的像草帽,有的像小船,有的像小胖猪。哈哈,有的干脆就是挺着的将军肚。一排排,一行行,像学生做早操,站满了半个乒乓球案板,蔚为壮观。
好多男同事都是第一次包饺子,业务不熟练,饺子边封的不严实。一进锅里,全部成烩面片了。
人多,吃饭就是香,大家吃的很开心很尽兴。
然而,好景不长。后来,上灶吃饭的人多了,手擀面是来不及的,只好买了一台压面机。
正如学校配课,一天的课,都是搭配开的,很少有两节相同的课连在一起的。学校距县城太远,买菜不方便,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是早上机器面,晚上机器面。即使天天八菜一汤,也容易吃腻。何况现在,天天机器面,叫人如何能吃下去。
吃惯了手擀面,再吃机器面,正如以前天天有鱼有肉,忽然要面对天天浆水面的生活,实在让人难以接受。还是惰性心理占了上风,自己做饭,实在嫌麻烦。饭吃完了,还要洗锅。反正都是单身,一人饱了,全家不饿。凑乎吃吧,无论多难吃,吃完,碗搁在一边,串门谝传,多潇洒。
时间一长,大家才发现, 偷下的懒,就像欠的账,迟早都要还的。没过多久,许多人到了饭点,不觉得饿,没有胃口吃饭。有些人买来整箱方便面,我们戏称为“烫发面”。一开始,还觉得不错,没想到比机器面更易腻味。后来,有人一闻到那煮方便面的味道,就恶心。而我,直到现在,一看到机器面,就反胃。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的慌。一物降一物 ,懒惰,最后还是向饥饿缴了械。有些人开始在周日晚返校时,从家里拿一些 耐贮存的吃食。有些人,开始合伙做饭。
大灶,维持了一个学期,终于在不知不觉中倒闭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5712854/3e35f9f7893d5b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