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叶屋,一张客家文化的独特名片
周六跟着梅州黄陂镇叶屋的后人,一个客家文化传播的痴迷者叶万华先生去叶屋采风。第一次走进叶屋,真真切切地去感受客家人的生活,发现叶屋堪称是一张客家文化的独特名片。
清晨五点从深圳出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上午九点多到达位于梅州市黄陂镇的叶屋,叶先生和老家的几位亲人打过招呼后,就带我们和当地的几位客家文化的爱好者去朱岭寨森林公园登高观赏叶屋的全貌。
这个时候我才知道,原来黄陂镇叶屋并不是一座祖屋,而是东起叶壁下,西至樟坑村,北自铁山嶂,南濒黄陂河的一片区域 ,它包括了叶先生出生的永兴围、泰和围、秀昌围、储吉楼等十多个围龙屋。
沿着完全由叶氏后裔出钱出力修成的登山台阶一路向上,清新的空气让人心情舒畅,树林中的鸟儿也好像遇见了久违的朋友,叽叽喳喳不知道在说些什么。
一路上经常会看到叶氏先人的墓地,每一座都是后高前低的布局,是不是沿用了阳宅前有聚宝盆后有靠山的风水理论我不知道,反正看起来很养眼。
来到了半山腰的善庆寺让我有点惊讶,原以为是叶氏家族的祠堂,没想到却是一座规模不大的佛教寺庙,据说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这里虽然没有其他寺庙的气势恢宏,但“阿弥陀佛”四个金色大字却占据了墙面很大的空间,给人一种佛光普照的祥和与安然。
客家是大汉民族历史影响非常深远的重要民系之一。传说第一次迁徙发生在东晋年间,位于河洛之间的汉魏洛阳是当时的国都,也是客家人的根之所在,毋庸置疑,那也是一个佛教比较盛行的时代,即使远走南越也不会丢了自己的信仰。
登上山顶极目四望,一种苍天之下舍我其谁的王者风范可以说是油然而生。不知道什么时候天空也变成了湛蓝,朵朵白云随风游弋,一株株气势冲天的野草也宛如军中烈烈的风幡。
虽然因为杂草丛生,无法清晰地看出叶先生所说的围绕朱岭寨的头墩至三墩所呈现的W字形。但凭着一名家族系统排列师的直觉,感受到的是那个W形好像是在告诉世人,客家永远是大汉民族的后裔,有传承千年的炎黄文化做靠山,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和当地人一起携手去闯世界,当然,这只是我的一份儿感觉,真正的含义只能让后人自己去品味。
午餐时,第一次品尝到正宗的客家菜,具叶先生介绍,客家菜讲究的是天然,新鲜,主料突出,原汁原味。
第一道菜鱼丸汤就让我这个吃货赞不绝口,切不说鱼丸的脆口鲜嫩,单是一口清汤入喉就让我无法想象,这是什么样的烹饪高手竟然可以把胡椒粉用到如此极致的地步?那种若有似无的味道儿既能突出主材的鲜美,又不失一种轻淡如烟的胡椒之香,品尝这道菜的感受可以说会让我终身难忘。
传说中“客家小食第一名”的黄陂粄一上桌就让我有点儿迫不及待,不过出于礼貌,还是耐着性子听一位客家老师告诉我们,黄陂粄是用黄陂的特产禾米加上独特香味的碱灰水,上色的黄果(桅子),煮好之后放进一种人造的石臼里,用杵槌反复敲打制作而成,始终保持传承千年的原汁原味。
一位白发苍苍的海外游子归来,吃过黄粄后竟泪流满面:没错,跟当年阿婆打的黄粄一个味道,那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又是怎样的一份儿情怀?
夹一块金黄送进嘴里,慢慢去品味那份儿唇齿留香的绵远,韧中带爽的口感,还有阳光般的和煦,客家妹子眼眸的清澈,因为加入了护肝、利胆的“黄栀子”,对于长期居住“雾潦炎热之地”的客家人来说,还可以起到驱邪除湿的保健作用。
桌上的每一道客家菜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和传说,品尝客家菜是在品尝一种文化,单是一个酿豆腐就可以讲出一两个有趣的传说,每一个传说都离不开客家人的品格:包容。
那一刻,我突然读懂了客家人的那份儿大汉民族的自尊和谦卑,一个“客”字,既没有忘了祖宗是谁,又摆正了自己当下的位置,试问:人世间还有哪一个民族能像炎黄子孙一样有着如此这般的格局和胸怀?
一杯客家酒,喝出人生的坦坦荡荡;一盏客家茶,品出尘世间的风轻云淡;一顿客家饭让我体验到了客家人的谦卑和内敛。
午餐过后,年近古稀的叶先生又带着我们开始参观那一个个写满回忆的客家围屋。永兴围是叶先生出生和长大的地方,听着他满怀深情的讲解,终于可以明白,原来那份儿传播客家文化的痴迷是来自于灵魂深处的作为一个客家人的自豪感。
一边游览,一边听着叶先生的讲解,第一次领略到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之前也参观过一些客家小镇,叶屋的客家围屋虽然没有其他地方的气势和规模,但这里好像有一种独特的来自于远古的炎黄文化的智慧元素在流淌。
叶屋的客家围屋也是在北京四合院的基础上继承发展起来的,但却更多地融合了岭南建筑的气运和布局,那种圆融而不失高贵的氛围,总是给人一种既可远观又可参与其中的自在感。
中间是大门,两侧是小门。大门进去是上厅、天井、下厅,南厅、北厅走廊。走廊的两头是上横屋、下横屋。
每一个围屋的上厅都摆放着祖宗牌位,凡是来到跟前的人无不被一种敬天悯人的庄重氛围所摄受,透过对祖先的敬拜,就可以永远和自己的根连在一起,上天的护佑,祖先的祝福会为子孙后代带来源源不断的滋养,这也是为什么客家人总是给人一种波澜不惊的处事态度的深层次的原因吧?
叶屋的围屋上厅后面是花头上,最后是后围屋或后横屋。每一个花头上的高度不一,但都是呈半月形,中间突出的部分总是让我想起金元宝那圆鼓鼓的肚皮。
花头上的半月形与围屋前的半月池遥相呼应,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圆,而中间的围屋是长方形,合起来即是取天圆地方之意,天人合一是古人追求的一种最高的生命状态,这在客家文化中呈现的可以说是淋漓尽致。
同时每一个花头上都是前低后高,每一个天井的水都会流进门前的半月池,寓意应该是背后有靠山,前面有聚宝盆,标志着每一个客家人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根植于华夏的泱泱大国之中,物质财富也必定会源源不断。
山峦,围屋,古井,月池,还有那一片绿油油的菜地,加上江南的烟雨又让历尽沧桑的叶屋多了一份儿美好和诗意。
三五知己坐在围屋的屋檐下,畅谈着黄陂叶屋的前世今生,又对以叶屋为代表的客家文化多了一份儿更深层次的了解。叶屋能走到今天不能不说是客家文化自身的生命力的一种魅力和彰显。
没有政府的资金扶持,没有大财团的商业运作,每一个围屋都是靠着族人们自己出钱出力来维护,让人敬佩这个大家族的同时,也不免多了一份儿隐隐的担忧,当这些老人渐渐离去之后,叶屋会走向何处去?
看着那些已经坍塌的围屋,惋惜之余更期待能引起一些有识之士的关注,不要让这个写满华夏文明和智慧的建筑杰作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叶屋,一张独特的客家文化的名片,当你接到手之后,请一定好好珍惜并把它传递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