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想法

真正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娘

2018-10-02  本文已影响71人  谢小迪
t01781deb1efd167b66.jpg

这篇文章其实跟我公众号定位不符合,是一篇亲子文。这个标题是标题党,以前我看到别人用这个标题,很反感。

但这次亲身经历过,我对这句话有了不一样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句话有一定道理。

进入新公司,刚好赶上公司五周年庆,上周加上周末两天都在为周年庆大电影小演员招募奔波。

因为公司服务群体是5-12岁的孩子,跟家长和孩子打交道的时间也多。

两天海选和复选,我作为活动参与者,看到小孩子和家长的表现,我不得不承认一件事:真正的教育是拼爹拼娘。

有两个小孩我印象很深刻。

02.

第一个小朋友。

海选的时候,她和妈妈一起来,妈妈出门之前给她画了精致的妆容,准备了自我介绍,还有才艺表演,可以说是带着准备来参加海选(因为我们提前在电话里跟家长说好海选的内容:30秒自我介绍+60秒才艺展示+导演问答)。

在等候室,她的妈妈还在跟她说自我介绍需要注意什么,说话要怎样。跟其他佛系家长相比,这位妈妈对演员角色有“野心”。

问题也偏偏出在这,这位妈妈说了这么多关于表演方面的要点,唯独忽视孩子的心态和思维方式。

孩子妈妈一直在向孩子传递一个观念:你要做主角,要表现好给导演留下好印象。

这种观念演变成一种情绪:渴望成功,渴望自己女儿成为演员,成为别人眼中的孩子。

这种太渴望成功的情绪,孩子感到紧张。

在等候室,孩子也反复问她的妈妈,是不是该这样说,到台上该怎么做,到最后快要轮到她时,孩子情绪失控,在等候室哭了,嚷着对妈妈说:“不要参加了,要回家。”

孩子妈妈说尽好话,孩子才停止哭泣。

后来她的才艺表演给导演的印象还不错,进入复试。

复试的时候,孩子妈妈不断给孩子增加压力,要求她做得更好。复试是导演选择一个剧本片段,孩子有5分钟准备时间,然后上台演。

在等候区准备时,孩子妈妈一直"指点"孩子该怎么演,逼着孩子记台词,而孩子一脸不乐意,总能看到孩子和妈妈两个人相互"对掐"。

但孩子年龄有点小,背诵记忆力有点差,表演能力要比其他小朋友弱一些,最后孩子没有当上女主角,而是做配角,台词只有2句话,但有特写镜头。

这下孩子终于控制不住,自己努力这么久,按照妈妈说的做,到头来主角没有拿到。

孩子听到导演分配完角色之后,一直不开心,对孩子妈妈说:"不是主角,我才不要演配角。"**

这下子,孩子妈妈才知道自己之前给孩子造成太大压力和期待,现在反而让孩子无从适应,只能不断的安慰。

image.gif

但孩子对结果非常在意,复试结束后,孩子来还挂牌,直接把挂牌扔在地上了,家长向我投来歉意的眼神。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中国式家庭的期盼。

可是很多家长都用错了劲,总是希望将自己的一套,硬搬给孩子,最后的结果就是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

“所谓的亲子教育,拼的不是固定资产,比如家庭是否是富二代,资源。更多的是拼一个家庭变动资产,比如思维方式,为人处事。”

这些内涵的东西决定了孩子能成长成什么样,面对事情会是什么态度。

我仔细观察了一下,那些带着目的性很强的家长来面试,在等候区跟父母产生冲突,基本上都没有进入复选,在舞台上的表现不能说不好,而是太"完美"。

“完美的掩盖孩子童真的天性,她们就像一个“产品”,有固定的流程,模样,唯独没有灵魂。”

03.

第二个小朋友是女主角。

周六来海选的时候,她和姐姐一起来,外婆陪着。

在等候区,外婆对她们两姐妹说:"你们俩就当来玩,随便你们怎么跳,你们就当锻炼胆量。"

当时导演问妹妹:你为什么来参加这个活动?"这孩子很傻气说:"我陪姐姐来。"

image

才艺展示环节,她唱一首英文歌,中间有一小段舞蹈。其实,她的身材微胖,唱歌有些跑调,舞跳的也不算唯美,没有舞蹈功底。

可就是这样,你仍旧会被她吸引住。

她站在舞台上不怯场,也不怂,也不care别人的眼光,而是非常有自信,一副这就是我的主场。

在回答导演问题的时候,既幽默又有孩子气。

今天来复试,她爸爸过来。复试的时候,她爸爸对孩子说:"你想怎么演就怎么演,只要自信就好,落选也没关系。"

结果,这孩子真是没有一点包袱,导演说:这孩子讲台词时,情绪很好,面部表情也生动,最重要的是很放松,很享受的感觉,别人会不自觉的被她吸引。

image.gif

以至于,今天复试结束,导演跟我们对接的同事说:"想给她加戏。"

而孩子父母还不知道自家孩子当主角,我们同事给她爸爸打电话,跟她说导演很喜欢她,觉得她适合当女主角,会适当加戏。

孩子爸爸还特别懵逼,对同事说:“当主角了?”

在等候室,我留意这个孩子,无论是海选还是复选,她人缘很好,没过多久总能找到小朋友跟她说话,跟她玩小游戏,看到比她小的小朋友有些紧张,还会安慰他们。

这孩子让我想起亦舒说的话:

“好家庭的孩子多数天真得离谱的。”

这个"天真"是带着内涵却又不失童真。

孩子的为人处事能看出这家子教育不错。

家长也没有给孩子过分压力,而是让她自己随意展现。

是否当主角,无所谓。

当了,就用心做;没有当,就当做来玩。

真正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长,而是润物细无声,一点点成长的过程,家长的行为举止,思维方式能影响孩子。

这个社会有阶层,资源也不平等,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家长的眼界,格局,对孩子的教育,是家长可以学习,调整的。

真正好的教育,光父母知识渊博是不够的,而是你能把孩子培养成有独立人格,自信,自律的人。

父母的格局是孩子的起点,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上往上走。

英国有一个纪录片叫做《56up》,它记录14位孩子从7岁—56岁的人生经历。纪录片在探讨决定人生的答案是什么?

image

导演选择14个不同阶层孩子定期进行跟踪拍摄,每7年一次记录。

从7岁开始,14岁,21岁,28岁,35岁,42岁,49岁,一直到56岁。在短短的100多分钟里,14个人的真实一生就过完了。

片中的主角,看他们从孩子慢慢长大成人,最终、变老,看他们有的在努力奋斗,有的在徒劳挣扎。

这是一部很压抑的纪录片,与其说是在记录这群人的成长过程,倒不如说在探究人性。

因为你从他们身上总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这部纪录片最深刻的教训是:幼年的家庭会影响孩子一生,难以磨灭。

“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他们的时间,陪伴他们成长这很重要。”

影片中的一位主角在56岁时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勉。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儿子打地洞。这个宿命是普遍存在。

精英的孩子仍旧是精英,穷人的孩子仍旧是穷人。

影片中,有些出自中产家庭的女孩大多生活平淡满足,嫁得不错。女孩们大多保养得当,神采焕然。

当然也有例外,这也是中下阶层家庭的希望。

在这14个孩子中,有两三个孩子凭借自己努力奋斗,跻身真正中产或准精英阶层。

其中一个就读公立学校的布鲁斯考上了牛津,他出身北部约克郡农庄的尼克,成为一名核物理学家。

他的例外跟家庭的教育分不开。他的父母对他的教育不是用穷人思维,而是站在精英的思维教育孩子。

精英的家庭向孩子传递的是:要自由,有野心,要自律,面对困难不会轻易放弃。

穷人家庭向孩子传递负面影响:眼界短,自卑,怨天尤人,认命,畏畏缩缩,懒惰。

所谓的拼爹拼娘,拼的不是爹娘留给孩子多少金钱,社会地位还有名声,这些身外东西终有一天会没有,很多败家子败光父母的家产这样的新闻有很多。

拼什么?

拼父母的见识,态度,眼光。

换句话讲,你的孩子最终能成长到什么高度,跟你如何引导孩子成长有莫大的关系。

父母观念决定孩子的行为。

父母眼界决定孩子在做人生抉择时走哪条路,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能承受多大的磨难,最后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我挺同意罗振宇说的一段话:"你一生中最重要的判断,打工还是创业、选择什么样的结婚对象、留在家乡还是出门远行,跟当年数学或者英语考90分还是60分并没有直接关系。

“一个人的眼界和格局,很难靠课本和习题建立起来。相反,从幼年开始,家庭有意无意提供给一个人的精神资源会构成主导人一生的精神结构。”

做孩子最失败的,就是既厌恶父母设计的人生,又怕走错路辜负父母的期望。

这不仅是孩子的悲哀,也是父母的悲哀。

因为白活一场。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