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世界读书吧读书

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

2021-04-02  本文已影响0人  时间_断点

多年后,渥伦斯基躺在巍巍的病床上,轻抚着战争给他留下的伤疤。突然间他想到了一人——安娜。他禁不住喃喃自言道: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接着又是两股浑浊的液体顺着脸颊的两侧向两边滑去……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我看了没明白,又看了一遍的书。准确地说,我第一遍看的是书,第二遍看的是电影。之所以把电影和书混为一谈,是因为这部作品的电影版和小说版并无二致,唯一的区别就是电影版删减了许多看似冗余的文字描写,让故事的情节变得更加简洁。同时也让我更好地理解了“安娜”这个人物。

我言我看书没看明白,并非我真的没读懂,而是我对书中的“安娜”产生了太多的歧义——认为她是一个不守妇道,违背人伦的淫荡女人。与此同时,我脑海里的另一个声音告诉我说,“你不应该怎么认为她,你看到的只是你想看到的,并非是作者想要让你看到的。于是,我便又找来了有关她的电影。

电影过得极快,没等我反应过来之时,她就已经卧轨自杀了。在我的印象里,这是我看了好多天的文字之后才发生的情节啊。不得不说,电影为我省去了太多的不必要阅读的文字,却也限制了我的想象。

看过电影后的我对安娜似乎也有了些新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她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人。这与我先前对她的认知形成了鲜明地对比。虽说如此,但我还是觉得我对她的认知还少点什么。最后,我想到了——还少一人——她的情夫——渥伦斯基。

有关这部小说的读后感我也是一拖再拖。从最开始的无从下笔,到中途的难以下笔,再到现在的勉强可以下笔。

无从下笔,是因为最开始的我对安娜充满了仇恨和敌意。认为她才是整个故事的始作俑者,她的死理所应当,甚至还觉得罪有应得。

难以下笔,是因为我看过电影后,对她的认知出现了分歧。以至于我拿不准哪一个她才是真的,才是作者想让读者看到的。最后才明白,无论哪一个她都是真的,都是作者希望读者看到的。记得,我在之前一篇文章里提到过她。我说,“我开始觉得她是一位勇敢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孤独的人。她敢于打破世俗赋予她的一切,也敢于说出自己的爱与不爱,但却不敢和任何人分享她内心的孤独。”即便我对她有过如此的评价,但我的内心里还蕴藏着她的不检点和她对婚姻的不负责,不忠贞。所以,我一时很难下笔评述她的是与非。

说勉强可以下笔,是因为近日来一本书的名字时常回荡在我的脑海里——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它确真是一本书的名字,而且我是看过的;虽说我只是看了很少的一部分。原因在于它讲述的是都市爱情故事,对于像我这种明显“上了年纪的人”,“肥皂文字”已经显得太不合时宜了,或者说,它已经过时了。虽说是这样,但它的名字还是深深地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因为,我一直都觉得总有一人能配得上这个名字。

正当我闭目养神侧卧睡塌之时,那人出现了——渥伦斯基。我看到了他凯旋而归满身负伤的样子。他的脸庞依旧英俊,却少了几分年轻,多了几分成熟。他拄着单拐,一条腿向后弯曲着;一条胳膊也绑着绷带,悬挂于胸前。他缓缓地挪下了火车,就伫立在站台旁的一隅,活像是一尊雕塑。他无视着人来人往,充耳不闻着亲人们重逢后的喜悦与泪水;他只是孤零零地一个人,直视着一眼望不到头地方——像是在等着一个人来。

突然间,我好似听到了他在低声呼唤着一个人的名字:安娜!……我定睛一看!原来,他盯着的远方正是安娜第一次来时的方向,他站着的位置正是安娜当年卧轨时跳下去的位置。虽说,事情已经过去多年,战争也冲刷了他的内心,但他的内心深处始终都没能忘记一个叫“安娜”的女人。于是,在他余生里的很多个寂静的夜里,他总是会对着浩瀚的星空说,“你可知,曾有一人爱我如生命?!你可知,我爱她亦如爱生命!你可知,我从未背叛过她任何……那一切的一切都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不安;而我却轻视了她的那一切,让她为了更有尊严的爱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我也如她所预言的那样,‘你会后悔的!’我后悔了!我真的后悔了!……”

关于《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书或是这部作品,理解和解读的方式有很多,但我却更愿意以这种想象的方式去理解它。因为,我才开始觉得一部伟大的作品无需更多的评判或是论述,也无需更多的赞美或是夸赞,它需要的仅仅是你对它的无限遐想和延续。于是,我就这么去做了。

思及至此,我似乎也更加明白了为什么国外的很多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后还能和原著一模一样,甚至可以说是分毫不差。比如,我曾看过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这确真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和电影。电影对小说文字的还原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让你觉得一个不起眼的标点符号都有视觉上的呈现。在它之后,我又陆续看了几部外国小说改编的电影,虽说没能超越《了不起的盖茨比》,但大致的内容却是照搬原著,很少有人为的改动。反观我们国内小说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毫不夸张地说,净是“去其精华”,“加入糟粕”,从而更好地迎合大众的作品。让一部原本是殿堂级的小说,瞬间变成了世间俗物,这样的改编我还应该去看吗?我想我不应该去看,至少是出于对书作者的尊重。

于是这也就呈现了我的一个局面;看过最多的文字小说是国人的,看过的最多电影小说是国外的,《安娜·卡列尼娜》又是一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