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十二)告子下篇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①:原文注释2
2024-01-03 本文已影响0人
知非非非
【原文】
陈子曰①:“古之君子何如则仕?”
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有礼,言将行其言也,则就之;礼貌未衰②,言弗行也,则去之。其次,虽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礼,则就之;礼貌衰,则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饥饿不能出门户,君闻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从其言也,使饥饿于我土地,吾耻之。’周之,亦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译文】
陈子请教:“古代的君子要怎么样才出来做官?”
孟子说:“做官有三种情况,辞官也有三种情况。国君接待他非常恭敬而有礼,又准备照他所说的去实行,那就做官。国君的礼貌没有衰减,但是却不再照他所说的去做,那就辞官。其次,国君虽然没有照他所说的去做,但是仍然恭敬有礼地接待他,那就做官。一旦礼貌衰减了,就辞官。最下一等的情况是,早上没饭吃,晚上也没饭吃,饿得连大门都出不去,国君知道了,说:‘我在大政上不能实行他的主张,又不能听取他的言论,使他在我的国土上挨饿,对此我觉得可耻。’于是周济他。这也是可以接受的,只求免于一死罢了。”
【注】
①陈子:即陈臻,孟子的弟子。
②礼貌:礼节、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