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不灵,信仰,买卖

2018-10-04  本文已影响11人  河鱼鲜

有一个四川的老婆婆,去拜文昌菩萨(能够影响学习成绩的菩萨),刚出来就嘀嘀咕咕的,“拜的对不对啊?”。旁边有人就劝老太太,您拜的对啊,菩萨专管学业。老婆婆说,“你哪里晓得,娃考的是‘斯坦福’,不知道菩萨能不能和外国的校长沟通”。旁人接着说,“那您应该去拜圣母玛丽亚,她是外国的神”。老婆婆说:“我哪里晓得,她听得懂我的四川话不???”。

这是一个真实的对话。我们没有黑四川人的意思。我是拿这个例子来说一说,信仰这个比较大的事情。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国人的一个基本思路,灵不灵是非常关键的。你灵我才拜,不灵我拜你干啥子。世事无常,拜了总会有灵的时候,大多数是不灵的。那么就换着拜,或者各管各的。求财拜关公(其实关公也纳闷,我挂印封金,我不求钱啊,咋成财神了),求子拜松子观音,还有拜玉皇大帝,拜太上老君,拜城隍,拜妈祖,拜观世音菩萨,拜佛祖等等。各管一摊,互不干扰。

所以,有人说国人没信仰,只务实。我不能通过一个例子就证明,中国人没有信仰。不过身在其中,确实能够感受到,在精神层次上,我们缺少点依靠。因为,我们太注重实效了,不好使就淘汰,似乎达尔文的思想特别对国人的思路。但是,大家忘了存在即合理的普遍道理。 我们不能轻易的下结论,可能今天不好使,明天就好使了。世事无常,好人办坏事的,坏人阴差阳错做了好事的,每天都在发生。你不想被淘汰,却想淘汰别人,可能确实因为人太多了,太复杂了。至少在复杂的基础上,思想也不能太单一了。

能够把拜佛看出一门买卖,到处都能见到寺庙,说明我们还是比较认同佛教的。不去过多聊没有结论的话题,我不下结论,是不是国人没有信仰。我想说,如果你想有一个信仰,应该了解一下佛教。

去寺庙的人很多,到底有多少人懂佛,还得身在修行路上的人告诉我们。

《透过佛法看世界》这本书以对话的形式,给我们讲述了很多关于佛教,人们的误解和疑问,在一问一答间,确实能够勾勒出佛教的轮廓,即使完全不知道佛教,也能够有所了解,有所感悟。应该会对佛教亲近一些,这跟人一样,你亲近一个人,因为你了解这个人。

作者希阿荣博堪布,自幼学习佛法,在佛教学习体系中拿到了相当于博士的最高学位,一直在做弘扬佛法的事情。

回到这本书,里面有很多问题,我选择三个拿出来说一下。

如何简单介绍佛教思想?

佛教广开善门,有教无类,有求必应。不是答应请求,而是给予回应。

三种修行方向,小乘佛教需“诸恶莫作”,大乘佛教需“众善奉行”,人天乘需“自净其意”。我对此的理解,小乘自我修行,大乘普度众生,人天乘让自己尽量平静。

不安全感来自哪里?

不安全感,跟有多少钱,多少能力无关,跟对于无常的态度有关。对于无常的抗拒,担心生病遭灾,担心失去,才不安全。也是对自己的执着。想不出事,本来就是不成熟的表现,事情发生还情绪悲伤、甚至愤怒。成年人也未必心智就足够的成熟。平静,需要智慧,需要多对于因缘的理解。

求佛不得,怎么办,甚至学佛之人,求佛不得,会不会不信佛了?

这个挺像老婆婆问的问题。其实,孩子许愿期末考个好成绩,也知道要努力,所以先要有行动。不能光求。求而不得怎么办,其实佛教是让你忘掉你的情绪,对于事情态度的执着,没有必然成功的事情。你应该放下情绪,继续过你的生活,做以后的事情。从这点看,确实生活中,更容易领悟佛道。在寺庙反而是好的环境,因为干扰少,杂事少,烦恼就少,领悟自然也少。

这三个问题,只是冰山的一角,更大的还藏在书中。一本书不用立刻读完,不用时时刻刻读,但是需要没事就看看。人太容易忘,“时时常拂拭,莫使惹尘埃”,我觉得这个更适合普通人。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六祖惠能的境界。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